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Momenta C++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vtable 的创建时机

在 C++ 中,vtable(虚函数表)是在编译阶段创建的。当一个类包含虚函数时,编译器会为这个类生成一个 vtable。vtable 本质上是一个函数指针数组,其中每个元素指向一个虚函数的实现。这个表的布局是由编译器决定的,并且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是固定的。

以一个简单的类层次结构为例,假设有一个基类 Base,它有虚函数 virtFunc (),还有一个派生类 Derived 继承自 Base 并且重写了 virtFunc ()。在编译 Base 类时,编译器会为 Base 类创建一个 vtable,其中包含一个指向 Base::virtFunc () 的指针。当编译 Derived 类时,编译器会为 Derived 类创建一个 vtable,这个 vtable 中的对应位置会包含一个指向 Derived::virtFunc () 的指针。

当创建一个类的对象时,对象内部会包含一个隐藏的指针(vptr),这个指针会在对象构造时被初始化,指向该类对应的 vtable。这个初始化过程也是由编译器自动插入代码完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当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调用虚函数时,程序可以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由 vptr 指向的 vtable 来确定)来调用正确的虚函数实现。这种机制实现了 C++ 中的多态性,使得程序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动态地选择合适的函数执行路径。

一个类能否有多个 vptr

在标准 C++ 中,一个类通常只有一个 vptr(虚函数指针)。vptr 用于指向该类的虚函数表(vtable),实现动态多态性。

vptr 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运行时多态。当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调用虚函数时,程序会根据 vptr 所指向的 vtable 来查找并调用正确的虚函数版本。一个类之所以只需要一个 vptr,是因为 vtable 已经包含了该类所有虚函数的信息。vtable 的布局是编译器根据类中虚函数的声明顺序等来确定的。

然而,在一些特殊的、非标准的编译器扩展或者特定的编程场景下,可能会出现一个类有多个 vptr 的情况。比如,在一些混合编程场景中,可能会有特殊的内存布局或者类型系统要求,导致需要额外的 vptr 来处理不同的虚函数调用机制。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并且不符合 C++ 标准的常规做法。从标准 C++ 的角度来看,一个类有多个 vptr 会带来很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内存布局的混乱、虚函数调用的不确定性等。而且这种做法也违背了 C++ 虚函数机制设计的初衷,即通过一个统一的 vptr 和 vtable 来实现简洁高效的多态性。

什么时候将析构函数定义为虚函数

在 C++ 中,当一个类可能会被用作基类,并且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删除派生类对象时,就应该将析构函数定义为虚函数。

假设我们有一个基类 Base 和一个派生类 Derived。如果 Base 的析构函数不是虚函数,当我们通过一个 Base * 指针(这个指针实际上指向一个 Derived 对象)来调用 delete 操作符时,只会调用 Base 的析构函数,而不会调用 Derived 的析构函数。这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或者其他资源没有被正确释放的问题。

例如,考虑以下代码:

class Base {
public:~Base() {}
};
class Derived : public Base {
private:int *data;
public:Derived() {data = new int[10];}~Derived() {delete[] data;}
};

如果我们有以下代码:

Base *ptr = new Derived();
delete ptr;

因为 Base 的析构函数不是虚函数,在 delete ptr 时,只会调用 Base 的析构函数,而 Derived 中动态分配的内存 data 就不会被释放,从而导致内存泄漏。

但是,如果将 Base 的析构函数定义为虚函数,像这样:

class Base {
public:virtual ~Base() {}
};

当执行 delete ptr 时,程序会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通过 vptr 和 vtable 机制)来调用正确的析构函数,先调用 Derived 的析构函数释放其资源,然后再调用 Base 的析构函数。这样就能够正确地清理对象所占用的资源,保证程序的内存安全和资源管理的正确性。

右值引用及其应用

右值引用是 C++11 引入的一个重要特性。右值引用主要用于识别临时对象(右值),并且可以实现移动语义和完美转发。

右值是指那些没有持久身份的表达式,例如临时对象或者字面值。在没有右值引用之前,当一个对象被赋值或者作为参数传递时,通常会进行复制操作。例如,考虑一个函数,它接受一个很大的对象作为参数,如一个包含大量元素的 vector。

void func(vector<int> v) {// 对v进行一些操作
}

当我们调用这个函数时,如func(vector<int>{1, 2, 3, 4, 5});,会创建一个临时的 vector 对象,然后将这个临时对象复制到函数的参数 v 中。这可能会带来较大的性能开销,尤其是对于大型对象。

右值引用使用&&来表示,它允许我们绑定到右值。通过右值引用,我们可以实现移动语义。移动语义允许我们将一个临时对象的资源 “窃取” 过来,而不是进行复制。例如,我们可以为一个自定义的类定义移动构造函数和移动赋值运算符。

class MyString {char *data;
public:MyString() : data(nullptr) {}MyString(const char *str) {// 分配内存并复制字符串data = new char[strlen(str) + 1];strcpy(data, str);}// 移动构造函数MyString(MyString &&other) noexcept : data(other.data) {other.data = nullptr;}// 移动赋值运算符MyString& operator=(MyString &&other) noexcept {if (this!= &other) {delete[] data;data = other.data;other.data = nullptr;}return *this;}~MyString() {delete[] data;}
};

在这个例子中,当一个右值(如一个临时的 MyString 对象)被用于构造另一个 MyString 对象或者赋值给另一个 MyString 对象时,会调用移动构造函数或者移动赋值运算符,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内存分配和复制操作,提高了性能。

右值引用还可以用于实现完美转发。在模板编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将参数按照它们原来的类型(左值或者右值)转发给其他函数。通过std::forward函数(它依赖于右值引用),我们可以实现完美转发,确保参数的属性(左值或者右值)在转发过程中不被改变。

std::move 和 std::forward 的区别和使用场景

std::move 和 std::forward 都是 C++11 中的工具,用于处理对象的引用,但它们有不同的用途。

std::move 主要用于将一个左值转换为右值引用。它实际上是一个强制转换,告诉编译器可以将一个对象视为一个即将被销毁的临时对象,从而可以利用移动语义。例如,当我们想要将一个对象的资源移动到另一个对象时,就可以使用 std::move。

std::vector<int> v1 = {1, 2, 3, 4, 5};
std::vector<int> v2;
v2 = std::move(v1);

在这个例子中,std::move(v1)将 v1 转换为右值引用。然后,在赋值操作中,由于 v1 被视为右值,编译器会尝试调用 vector 的移动赋值运算符(如果定义了的话),从而将 v1 中的资源(如内部的数组指针等)移动到 v2 中,而不是进行复制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对 v1 中元素的逐个复制,提高了效率。

std::forward 主要用于在模板函数中进行完美转发。完美转发是指在函数模板中,将参数按照它们原始的类型(左值或者右值)转发给其他函数。例如,考虑一个函数模板,它接受一个参数并将其转发给另一个函数:

template<typename T>
void wrapper(T&& arg) {innerFunc(std::forward<T>(arg));
}

在这里,T&&是一个通用引用(可以绑定左值或者右值)。当arg是一个左值时,T会被推导为左值引用类型;当arg是一个右值时,T会被推导为非引用类型。std::forward<T>(arg)会根据T的类型,正确地将arg转发给innerFunc,保持arg原来的左值或者右值属性。如果没有 std::forward,可能会导致在转发过程中,右值被错误地当作左值处理,或者左值被错误地当作右值处理,从而影响函数调用的语义和效率。

C++ 11 新特性概述

C++ 11 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新特性,极大地增强了 C++ 语言的功能和编程便利性。

首先是自动类型推断,通过auto关键字可以让编译器自动推断变量的类型。例如,在遍历容器时非常有用,像auto it = myVector.begin();,编译器会根据myVector的元素类型来确定it的类型,这使得代码更加简洁,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模板类型时。

右值引用是另一个关键特性,使用&&表示。它允许更高效地处理临时对象。在没有右值引用时,对象赋值或传递参数往往是通过复制来完成的,对于大型对象这会有性能损耗。有了右值引用,可以实现移动语义。比如自定义类可以定义移动构造函数和移动赋值运算符,以 “窃取” 临时对象的资源,而不是复制。像std::string这种频繁使用的类,在 C++ 11 中其内部就利用了移动语义来优化性能。

还有 lambda 表达式,它允许在代码中内联定义匿名函数。例如,可以在需要一个简单函数对象的地方,如std::for_each算法中直接定义一个 lambda 表达式。std::for_each(myVector.begin(), myVector.end(), [](int val) { std::cout << val << " "; });,这个 lambda 表达式接受一个int参数并打印它。这使得代码更加紧凑,并且可以方便地在局部作用域内定义一些简单的操作函数。

另外,C++ 11 还引入了新的容器类,如std::unordered_mapstd::unordered_set,它们提供了基于哈希表的存储方式,在查找操作上相比传统的std::mapstd::set(基于红黑树)在平均情况下有更快的速度。这些容器的迭代器也和其他容器一样遵循统一的迭代器概念,方便在不同的容器之间进行类似的操作。

在并发编程方面,C++ 11 提供了新的支持,如std::thread类用于创建和管理线程,std::mutexstd::lock_guard等用于线程同步。std::thread使得创建一个新线程就像创建一个对象一样简单,例如std::thread myThread(workerFunction);,其中workerFunction是一个普通函数,这样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线程中执行这个函数。std::lock_guard可以确保在其生命周期内,互斥锁被正确地锁定和解锁,防止死锁和资源竞争等问题。

cpp 类型转换(static_cast, dynamic_cast, const_cast, reinterpret_cast)

在 C++ 中,有四种主要的类型转换操作符,它们各有不同的用途和限制。

static_cast是最常用的类型转换之一。它主要用于具有明确定义的类型转换,例如基本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指针类型的转换(只要它们之间是相关的,比如向上转型)以及类层次结构中的向上转型。例如,将int转换为doubledouble result = static_cast<double>(myInt);,这种转换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它遵循了基本的类型转换规则。在类层次结构中,如果有一个基类指针Base* basePtr指向一个派生类对象,并且要将其转换为派生类指针(前提是确实是派生类对象),可以使用static_cast<Derived*>(basePtr),不过这种向下转型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未定义行为,因为它没有运行时检查机制。

dynamic_cast主要用于在类的继承层次结构中进行安全的向下转型。它会在运行时检查转换是否有效。当我们有一个基类指针或者引用,并且想要将其转换为派生类指针或者引用时,如果实际对象不是期望的派生类类型,dynamic_cast会返回nullptr(对于指针)或者抛出std::bad_cast异常(对于引用)。例如,假设有一个基类Base和一个派生类DerivedBase* basePtr = new Derived();,如果要将basePtr转换为Derived*,可以使用Derived* derivedPtr = dynamic_cast<Derived*>(basePtr);,这样就可以安全地获取派生类指针。它通过查看对象的实际类型信息(通常是通过虚函数表中的一些标记来实现)来判断转换是否合法。

const_cast主要用于去除对象的const属性或者添加const属性。不过,使用const_cast去除const属性并修改对象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未定义行为。它主要用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调用一个没有const版本的函数,但又确定对象本身可以被修改的情况下。例如,有一个函数void nonConstFunction(int* ptr);和一个const int* constPtr,如果想调用nonConstFunction,可以通过int* nonConstPtr = const_cast<int*>(constPtr); nonConstFunction(nonConstPtr);,但要确保这样做不会违反对象的const语义。

reinterpret_cast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类型转换操作符。它用于在不同类型之间进行强制转换,这些类型之间可能没有任何逻辑关联。例如,将一个指针转换为一个整数,或者将一个函数指针转换为另一个不同类型的函数指针。这种转换几乎没有任何类型安全检查,会导致非常难以调试的问题。例如,将一个char*转换为一个int*int* intPtr = reinterpret_cast<int*>(charPtr);,这种转换后的操作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它只是简单地重新解释了内存中的数据格式,不考虑类型的实际语义。

智能指针(unique_ptr, shared_ptr, weak_ptr)的介绍和使用

智能指针是 C++ 中用于管理动态分配内存的工具,它们能够有效地避免内存泄漏等问题。

unique_ptr是一种独占式智能指针。它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unique_ptr可以拥有一个对象。当unique_ptr被销毁时,它所指向的对象也会被自动删除。例如,unique_ptr<int> ptr(new int(5));,这里ptr独占一个int对象,这个int对象初始值为 5。unique_ptr不能进行复制操作,因为复制会导致多个unique_ptr拥有同一个对象,这违背了它的独占性原则。不过,它可以进行移动操作,通过std::move,可以将一个unique_ptr的所有权转移到另一个unique_ptr。比如unique_ptr<int> ptr2 = std::move(ptr);,此时ptr不再拥有原来的int对象,而ptr2成为了这个对象的新所有者。这种移动语义使得unique_ptr在资源管理上非常高效,特别是在函数返回动态分配的对象时,可以方便地将所有权转移出去。

shared_ptr是一种共享式智能指针。它可以有多个shared_ptr指向同一个对象,并且会记录引用计数。每当一个新的shared_ptr指向这个对象时,引用计数就会增加;当一个shared_ptr不再指向这个对象(比如超出作用域或者被重新赋值)时,引用计数就会减少。当引用计数为 0 时,所指向的对象就会被自动删除。例如,shared_ptr<int> ptr1(new int(10));shared_ptr<int> ptr2 = ptr1;,此时ptr1ptr2都指向同一个int对象,这个对象的引用计数为 2。shared_ptr在多线程环境下也可以安全地使用,只要对引用计数的操作是原子的(C++ 标准库提供了相应的原子操作来保证这一点)。它非常适合用于在多个地方共享对象的所有权,比如在一个复杂的对象图中,不同的部分可能都需要访问和共享某些资源。

weak_ptr是一种辅助shared_ptr的智能指针。它主要用于解决shared_ptr可能出现的循环引用问题。weak_ptr不会增加它所指向对象的引用计数。它可以从shared_ptr创建,并且可以通过lock方法来获取一个shared_ptr,如果对象还存在(即引用计数大于 0),就可以访问对象,否则lock会返回一个空的shared_ptr。例如,假设有两个类AB,它们相互包含shared_ptr,可能会导致循环引用。可以将其中一个shared_ptr改为weak_ptr来打破循环。weak_ptr就像是一个观察者,它可以检查对象是否还存在,但不会阻止对象被销毁。这使得它在一些需要临时访问共享对象或者避免循环引用的场景中非常有用。

shared_ptr 循环引用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 C++ 中,shared_ptr的循环引用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当两个或多个对象通过shared_ptr相互引用时,就可能出现循环引用的情况。

假设我们有两个类AB,它们内部都有shared_ptr成员变量,并且相互指向对方。

class A;
class B;
class A {
public:shared_ptr<B> bPtr;A() {}~A() {}
};
class B {
public:shared_ptr<A> aPtr;B() {}~B() {}
};

在使用时,可能会这样:

shared_ptr<A> a(new A);
shared_ptr<B> b(new B);
a->bPtr = b;
b->aPtr = a;

此时,ab所指向的AB对象的引用计数永远不会为 0。因为a指向AA中的bPtr又指向B,这使得B的引用计数至少为 1;同理,B中的aPtr指向A,使得A的引用计数也至少为 1。这样,即使这两个对象在逻辑上已经没有其他外部引用,它们也不会被销毁,从而导致内存泄漏。

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weak_ptrweak_ptr不会增加对象的引用计数。可以将AB中的一个shared_ptr成员变量改为weak_ptr。例如,将B中的aPtr改为weak_ptr

class A;
class B;
class A {
public:shared_ptr<B> bPtr;A() {}~A() {}
};
class B {
public:weak_ptr<A> aPtr;B() {}~B() {}
};

这样,当外部没有shared_ptr引用AB时,它们的引用计数可以正常地减少到 0,对象就可以被正确地销毁。当需要访问A对象(从B的角度)时,可以通过weak_ptrlock方法来获取一个shared_ptr,如果A对象还存在,就可以正常访问,否则lock会返回一个空的shared_ptr

智能指针为什么避免传入裸指针

智能指针避免传入裸指针主要是为了防止资源管理的混乱和潜在的错误。

首先,智能指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自动管理资源的生命周期。如果将裸指针传入智能指针,可能会导致多个实体对同一个资源进行管理,这就容易出现问题。例如,假设有一个函数接受一个裸指针,然后在函数内部又将这个裸指针包装成一个智能指针。同时,在函数外部,原来的代码也可能对这个裸指针进行操作或者删除操作。这样就会导致资源的释放出现混乱,可能会出现多次释放或者在不合适的时间释放的情况。

另外,智能指针通过引用计数等机制来确定资源是否可以被释放。如果裸指针被随意地传入智能指针,可能会破坏这种机制。比如,一个shared_ptr是基于引用计数来决定何时释放资源的。如果在不适当的地方传入裸指针并构造新的智能指针,可能会导致引用计数出现错误的增加或者减少,从而使得资源不能在正确的时间被释放。

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智能指针有明确的所有权规则。unique_ptr是独占式的,shared_ptr是共享式的。当传入裸指针时,很难确定这个裸指针所代表的资源的所有权到底属于谁。这可能会导致在程序的不同部分对资源的所有权产生混淆,进而影响资源的正确管理和使用。而且,裸指针本身没有任何机制来防止悬空指针的出现,而智能指针可以通过其内部的机制(如在对象被销毁后将指针设置为nullptr等)来减少悬空指针的风险。所以,为了保证资源管理的清晰性、正确性和安全性,智能指针应该尽量避免传入裸指针。

虚函数实现原理及虚函数表

在 C++ 中,虚函数是实现多态性的关键。当一个类包含虚函数时,编译器会为这个类创建一个虚函数表(vtable)。这个虚函数表本质上是一个函数指针数组,其中每个元素对应着类中的一个虚函数。

以一个简单的类层次结构为例,假设有基类 Base 和派生类 Derived。Base 类中有虚函数 virtFunc (),Derived 类重写了这个虚函数。在编译阶段,编译器会为 Base 类生成一个 vtable,这个 vtable 中的一个条目指向 Base::virtFunc ()。当编译 Derived 类时,编译器会生成一个新的 vtable,这个 vtable 中的相同位置会指向 Derived::virtFunc ()。

每个包含虚函数的类的对象内部会有一个隐藏的指针,称为虚函数指针(vptr)。这个 vptr 会在对象构造时被初始化,指向该对象所属类的 vtable。当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调用虚函数时,程序会根据对象的 vptr 找到对应的 vtable,然后通过 vtable 中的函数指针来调用正确的虚函数版本。

例如,假设有代码如下:

Base* ptr = new Derived();
ptr->virtFunc();

在这里,ptr 实际上指向一个 Derived 对象。当调用 virtFunc () 时,程序会顺着 ptr 所指对象的 vptr 找到 Derived 类的 vtable,然后调用 vtable 中指向的 Derived::virtFunc (),从而实现了多态性。这种机制使得程序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来动态地选择合适的函数执行路径,而不是仅仅根据指针或引用的类型来确定。

而且,vtable 的布局和内容是由编译器决定的。不同的编译器可能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但基本的原理都是通过 vtable 和 vptr 来实现虚函数的动态调用。另外,vtable 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是固定的,它的大小和内容在编译阶段就已经确定,不会因为程序的运行而发生改变。

析构函数、构造函数与虚函数的关系

在 C++ 中,构造函数、析构函数和虚函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是构造函数和虚函数。在构造函数执行期间,对象的虚函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意味着在构造函数中调用虚函数时,不会按照多态的方式调用派生类的虚函数,而是会调用当前正在构造的类的虚函数。例如,假设有基类 Base 和派生类 Derived,Base 的构造函数中调用了一个虚函数 virtFunc (),即使是通过派生类对象来构造,在 Base 的构造函数中调用的也是 Base::virtFunc ()。这是因为在构造函数执行时,对象的 vptr 还没有被正确地设置为指向派生类的 vtable,而是先指向基类的 vtable,直到构造函数执行完毕才会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设置 vptr。

对于析构函数和虚函数,当一个类可能会被用作基类,并且可能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删除派生类对象时,应该将析构函数定义为虚函数。如果析构函数不是虚函数,当通过基类指针删除一个派生类对象时,只会调用基类的析构函数,而不会调用派生类的析构函数。这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或其他资源没有被正确释放的问题。例如,假设有一个基类 Base 和一个派生类 Derived,Derived 类中有动态分配的资源。如果 Base 的析构函数不是虚函数,当通过 Base * 指针(实际指向 Derived 对象)删除对象时,Derived 类中的资源不会被释放。

而如果将 Base 的析构函数定义为虚函数,当执行 delete 操作时,程序会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通过 vptr 和 vtable 机制)来调用正确的析构函数,先调用 Derived 的析构函数释放其资源,然后再调用 Base 的析构函数,这样就能够正确地清理对象所占用的资源。

菱形继承问题及解决方法

菱形继承是 C++ 中一种比较复杂的继承结构。当一个类继承自两个或多个类,而这些类又共同继承自一个基类时,就会出现菱形继承。

例如,假设有一个基类 Base,有两个中间类 Middle1 和 Middle2 都继承自 Base,然后有一个派生类 Derived 继承自 Middle1 和 Middle2。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数据冗余和二义性的问题。数据冗余是因为 Derived 类会包含两份 Base 类的数据成员(通过 Middle1 和 Middle2 继承)。二义性问题是指当访问 Base 类中的成员时,编译器不知道应该通过 Middle1 还是 Middle2 来访问,例如,如果 Base 类中有一个成员函数 func (),在 Derived 类中访问 func () 时,编译器无法确定具体的访问路径。

解决菱形继承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虚继承。通过在 Middle1 和 Middle2 继承 Base 时使用虚继承,编译器会确保只有一份 Base 类的数据成员被包含在 Derived 类中。例如,修改继承方式为:

class Middle1 : virtual public Base {//...
};
class Middle2 : virtual public Base {//...
};

当使用虚继承时,编译器会创建一个虚基类表(vbptr 和 vbtable),类似于虚函数表的机制。这个表用于记录对象中虚基类部分的偏移量等信息,从而在访问虚基类成员时能够正确地定位。

另一种解决方法是重新设计类结构,避免菱形继承的出现。例如,可以将共同的功能提取出来,放在一个独立的类中,然后通过组合而不是继承的方式来使用这些功能,这样可以简化类之间的关系,减少复杂继承结构带来的问题。

说说 RVO NRVO 优化

返回值优化(RVO,Return Value Optimization)和具名返回值优化(NRVO,Named Return Value Optimization)是 C++ 编译器用于优化函数返回值的技术。

RVO 主要用于处理函数返回临时对象的情况。当一个函数返回一个临时对象时,在没有优化的情况下,编译器通常会先在函数内部创建一个临时对象,然后将这个临时对象复制或者移动到函数调用的地方。例如,假设有一个函数:

MyClass func() {MyClass temp;// 对temp进行一些操作return temp;
}

在没有优化的情况下,会先在 func 函数内部创建 temp 对象,然后在返回时将 temp 复制或者移动到函数调用的地方。RVO 优化的目的是避免这种复制或者移动操作。编译器会尝试直接在函数调用的地方创建对象,使得函数内部的对象直接构造在目标位置,而不需要额外的复制或者移动。

NRVO 是 RVO 的一种扩展。当函数返回一个具名的对象时,也就是在函数返回值类型和函数内部定义的一个对象类型相同,并且这个对象是有名字的情况下,NRVO 会发挥作用。例如:

MyClass func() {MyClass result;// 对result进行一些操作return result;
}

和 RVO 类似,NRVO 也试图避免复制或移动操作。编译器会尝试优化,使得函数内部的 result 对象直接在函数调用的目标位置构造,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开销。

这些优化对于性能提升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频繁返回大型对象的函数。不过,编译器是否进行 RVO 和 NRVO 优化是由编译器决定的,不同的编译器可能有不同的实现策略和优化程度。并且,有些情况下可能因为代码的复杂性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编译器无法进行这些优化。

说说原子变量和内存模型

在多线程编程中,原子变量和内存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子变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它的操作在多线程环境下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对原子变量的读取和写入操作是原子性的,不会被其他线程中断。例如,在 C++ 中,std::atomic类型就是用于定义原子变量的。假设有一个std::atomic<int>类型的变量atomicVar,对它进行的操作如++atomicVar或者atomicVar.store(5)(存储一个值)和atomicVar.load()(读取一个值)都是原子操作。这种原子性保证了在多线程环境下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了数据竞争导致的错误结果。

内存模型定义了在多线程环境下,不同线程对共享内存的访问规则。它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子操作的顺序,另一个是不同线程之间的内存可见性。在 C++ 中,内存模型通过std::memory_order枚举来规定原子操作的顺序。例如,std::memory_order_relaxed是一种比较宽松的内存顺序,它只保证原子操作本身是原子性的,但不保证操作的顺序。而std::memory_order_seq_cst是最严格的内存顺序,它保证所有的原子操作都按照顺序执行,就像在单线程环境下一样。

对于内存可见性,当一个线程修改了一个共享变量后,其他线程并不一定能立即看到这个修改。内存模型通过一些机制来确保变量的修改能够被其他线程看到。例如,使用std::atomic变量并且配合适当的内存顺序可以保证在一个线程对原子变量进行修改后,其他线程能够正确地看到这个修改。这种内存可见性的保证是多线程编程中防止数据不一致的关键。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原子变量和内存模型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编写高效、正确的多线程程序。

C++ 中的锁(互斥锁、自旋锁、无锁队列)

在 C++ 多线程编程中,锁是用于控制对共享资源访问的重要工具。

互斥锁(mutex)是最常见的一种锁。当一个线程获取了互斥锁后,其他线程如果也想获取这个锁,就会被阻塞,直到持有锁的线程释放锁。例如,std::mutex是 C++ 标准库提供的互斥锁。假设我们有一个共享资源,如一个全局的计数器count,多个线程都可能对其进行操作。我们可以使用互斥锁来保护它。

std::mutex mtx;
int count = 0;
void increment() {mtx.lock();count++;mtx.unlock();
}

在这里,mtx.lock()会尝试获取锁,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占用,当前线程就会阻塞。当count++操作完成后,mtx.unlock()释放锁,这样就保证了count的操作在多线程环境下是安全的。

自旋锁和互斥锁不同。自旋锁不会让线程进入阻塞状态,而是在获取不到锁时,线程会一直循环检查锁是否可用。自旋锁适用于等待时间较短的情况,因为如果等待时间过长,线程一直循环检查会消耗大量的 CPU 资源。例如,在一些对性能要求极高,并且等待时间预期较短的场景下,自旋锁可能是一个选择。

无锁队列是一种高性能的数据结构,用于在多线程环境下进行数据传输。它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原子操作和巧妙的内存排序来避免使用传统的锁。无锁队列利用了 CPU 提供的原子指令,使得多个线程可以并发地对队列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而不会因为锁的竞争导致性能下降。例如,在一些高性能的网络编程或者并发任务处理系统中,无锁队列可以高效地传递消息或者任务,减少线程之间的等待时间,提高系统的整体吞吐量。

什么是原子操作,i++ 是不是原子操作,为什么

原子操作是指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其他操作中断的操作,它要么全部执行完成,要么根本不执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单元。

i++不是原子操作。因为i++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步骤,首先是读取i的值,然后对读取的值进行加 1 操作,最后将加 1 后的结果写回i。在多线程环境下,当一个线程执行i++时,可能在读取i的值后,还没来得及进行加 1 和写回操作,另一个线程就读取了i的值,这样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假设有两个线程同时对一个共享变量i进行i++操作。如果i的初始值为 0,在理想情况下,经过两次i++操作后,i的值应该为 2。但是由于i++不是原子操作,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个线程读取i的值为 0,然后还没来得及加 1 和写回,第二个线程也读取了i的值为 0,然后两个线程分别对读取的值进行加 1 操作,最后写回的值都是 1,这样就导致i的值最终为 1,而不是 2。

在多线程编程中,如果要实现原子的自增操作,可以使用原子变量,如 C++ 中的std::atomic类型。std::atomic类型提供了原子的读取、写入和自增等操作,保证了在多线程环境下数据的一致性。

Lambda 表达式的使用场景和好处

Lambda 表达式在 C++ 中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式来定义匿名函数,它有很多实用的使用场景和诸多好处。

在算法库的使用中,Lambda 表达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std::for_each函数中,可以方便地使用 Lambda 表达式来定义对容器中每个元素的操作。假设我们有一个std::vector<int>容器,想要打印其中的每个元素,就可以这样写:

std::vector<int> numbers = {1, 2, 3, 4, 5};
std::for_each(numbers.begin(), numbers.end(), [](int number) {std::cout << number << " ";
});

在这里,Lambda 表达式[](int number) { std::cout << number << " "; }作为一个函数对象传递给std::for_each函数,它定义了对每个元素的操作,使得代码更加紧凑和直观。

在事件处理中,Lambda 表达式也很有用。比如在图形用户界面(GUI)编程中,当一个按钮被点击时需要执行一个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使用 Lambda 表达式来定义这个操作。这样可以避免为每个简单的事件处理都去定义一个单独的函数,减少代码的冗余。

另外,Lambda 表达式还可以用于实现回调函数。当一个函数需要在某些条件满足时调用另一个函数作为回调,Lambda 表达式可以快速地定义这个回调函数。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在需要的地方直接定义函数的逻辑,使得代码的可读性更好。而且,Lambda 表达式可以捕获外部变量,根据不同的捕获方式,可以在函数内部访问和使用外部的局部变量或者类成员变量,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new/delete 与 malloc/free 的区别

在 C++ 中,new/deletemalloc/free都用于内存管理,但它们有很多区别。

从功能角度看,new不仅分配内存,还会调用对象的构造函数。例如,当使用new来创建一个类对象时,会先分配足够的内存空间,然后调用该对象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这个对象。而malloc仅仅是分配一块指定大小的内存空间,不会进行初始化操作。例如:

class MyClass {
public:MyClass() {std::cout << "Constructor called." << endl;}
};
// 使用new
MyClass* ptr1 = new MyClass();
// 使用malloc
MyClass* ptr2 = (MyClass*)malloc(sizeof(MyClass));

在这个例子中,new会调用MyClass的构造函数,而malloc不会。

deletefree的区别也类似。delete在释放内存之前,会先调用对象的析构函数来清理资源。而free只是简单地释放内存,不会调用析构函数。如果一个对象有动态分配的资源,如在析构函数中释放数组或者文件句柄等,使用free来释放这个对象的内存可能会导致资源泄漏,因为析构函数没有被调用。

从类型安全性角度看,newdelete是 C++ 的运算符,它们在类型检查上更加严格。new会根据对象的类型来分配正确大小的内存,并且返回正确类型的指针。而malloc返回的是void*类型的指针,需要进行强制类型转换,这就增加了类型不匹配的风险。

另外,new/delete是 C++ 语言的一部分,支持面向对象的特性,如在类的成员函数中使用new/delete来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而malloc/free是 C 语言的库函数,在 C++ 中也可以使用,但没有与 C++ 的对象模型紧密结合。

static 关键字的作用及静态变量的初始化

在 C++ 中,static关键字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修饰变量、函数和类成员。

static用于修饰全局变量时,它将变量的作用域限制在定义它的文件内。这意味着这个变量不能被其他文件访问,即使使用extern关键字也不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全局变量的命名冲突。例如,在一个大型项目中,不同的文件可能会定义相同名字的全局变量,使用static可以将这些变量的作用域隔离在各自的文件中。

对于函数来说,static修饰的函数只能在定义它的文件内被调用。这类似于static修饰全局变量的作用,也是为了限制函数的访问范围,实现信息隐藏。

在类中,static可以修饰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static类成员变量是所有类对象共享的变量。它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属于整个类。例如,假设有一个class MyClass,其中有一个static int count;,这个count变量可以通过MyClass::count来访问,无论创建了多少个MyClass对象,它们共享这个count变量。static类成员函数可以通过类名直接调用,不需要对象实例。它只能访问static类成员变量和其他static类成员函数,因为它没有this指针,不与特定的对象实例相关联。

关于静态变量的初始化,对于基本类型的静态全局变量和静态局部变量,它们会被初始化为 0(对于指针类型是nullptr)。对于静态类成员变量,需要在类外进行初始化,并且初始化格式为类型 类名::变量名 = 值;。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MyClass中的static int count;,可以在类外这样初始化:int MyClass::count = 0;。这种初始化只会进行一次,不管创建了多少个对象或者函数被调用了多少次。

inline 函数的用法及内联优化

在 C++ 中,inline关键字用于建议编译器将函数进行内联展开。当一个函数被标记为inline时,编译器会尝试将函数的代码直接插入到调用该函数的地方,而不是像普通函数调用那样进行跳转和返回操作。

使用inline函数可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尤其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频繁调用的函数。例如,一个简单的函数用于计算两个整数的和:

inline int add(int a, int b) {return a + b;
}

在编译器处理代码时,如果启用了内联优化,它会在每次调用add函数的地方直接插入return a + b;这行代码,避免了函数调用的开销,如保存和恢复寄存器、栈帧的创建和销毁等。

然而,编译器是否真正将一个inline函数内联展开是由编译器自己决定的。即使函数被标记为inline,编译器可能因为函数体过于复杂、包含循环或递归等情况而不进行内联展开。另外,inline函数通常应该定义在头文件中。因为内联函数在编译时需要看到函数的完整定义才能进行内联展开,如果只在源文件中定义,在其他文件调用该函数时,编译器可能无法进行内联操作。

内联优化对于性能提升有很大帮助。在一些性能敏感的代码中,如底层的数学计算库或者对时间要求极高的游戏开发中的部分代码,合理使用inline函数可以减少函数调用开销,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但过度使用inline函数也可能导致代码膨胀,特别是当内联函数体很大时,会使得可执行文件的大小大幅增加,进而可能会影响程序的性能,如增加指令缓存的缺失率等。所以,在使用inline函数时,需要权衡性能提升和代码大小之间的关系。

有限状态机的实现思路

有限状态机(FSM,Finite - State Machine)是一种用于处理具有多种状态和状态转换的系统的模型。

实现有限状态机的一种常见思路是使用枚举和状态转换函数。首先,定义一个枚举类型来表示所有可能的状态。例如,在一个简单的自动售货机的有限状态机中,可能有 “空闲”、“选择商品”、“付款”、“出货” 等状态,可以这样定义枚举:

enum class VendingMachineState {IDLE,SELECTING_ITEM,PAYING,DISPENSING
};

然后,需要一个变量来存储当前状态。并且,为每个状态转换编写一个函数或者一个代码块来处理。比如,当从 “空闲” 状态转换到 “选择商品” 状态时,可能需要处理用户输入的商品选择操作。可以使用switch语句来处理不同状态下的操作和状态转换。

VendingMachineState currentState = VendingMachineState::IDLE;
void handleStateTransition() {switch (currentState) {case VendingMachineState::IDLE:// 处理空闲状态下的操作,如等待用户选择商品// 如果用户开始选择商品,更新当前状态为SELECTING_ITEMcurrentState = VendingMachineState::SELECTING_ITEM;break;case VendingMachineState::SELECTING_ITEM:// 处理选择商品状态下的操作,如记录用户选择的商品// 如果用户完成选择并开始付款,更新当前状态为PAYINGcurrentState = VendingMachineState::PAYING;break;// 其他状态的处理类似}
}

另一种实现思路是使用状态模式。通过创建一个抽象的状态类,然后为每个具体的状态创建一个派生类,每个派生类实现该状态下的行为和状态转换逻辑。在运行时,通过对象的多态性来处理不同状态的操作和转换。这种方法使得代码结构更加清晰,易于扩展和维护,特别是当状态机比较复杂,状态和状态转换的逻辑较多时,状态模式可以更好地组织代码。

线程和进程的区别,何时使用多进程、何时使用多线程

线程和进程是操作系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进程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在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进程拥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包括代码段、数据段、堆栈等。不同的进程之间是相互隔离的,一个进程的崩溃通常不会影响其他进程的运行。例如,在操作系统中,同时运行的浏览器进程和文本编辑器进程就是两个独立的进程。

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执行单元,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够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这些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代码段、数据段等资源。线程之间的切换开销相对较小,因为它们共享很多资源。例如,在一个多线程的服务器程序中,不同的线程可以同时处理不同客户端的请求。

在选择使用多进程还是多线程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果需要更高的隔离性和稳定性,多进程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在一些复杂的服务端应用中,不同的服务可以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这样即使一个服务出现故障(如内存泄漏或者崩溃),不会影响其他服务的正常运行。

当对性能要求较高,并且任务之间需要频繁共享数据和资源时,多线程比较合适。例如,在一个图形处理程序中,一个线程负责读取图像数据,另一个线程负责对图像进行滤波处理,它们可以共享图像数据的内存空间,通过合理的同步机制,可以高效地完成任务。但多线程编程需要注意线程同步问题,因为多个线程共享资源可能会导致数据竞争等问题。

C++ 标准库的多线程函数

C++ 标准库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多线程编程的函数和类,这些工具使得在 C++ 中编写多线程程序更加方便和安全。

首先是std::thread类,它用于创建和管理线程。通过std::thread可以很容易地启动一个新的线程。例如,假设有一个函数void workerFunction(),可以这样创建一个线程来执行这个函数:

std::thread myThread(workerFunction);

std::thread的构造函数会启动一个新的线程,并在这个线程中执行传入的函数。可以通过join方法来等待线程执行完毕。例如,myThread.join();会阻塞当前线程,直到myThread线程执行结束。

std::mutex是互斥锁,用于保护共享资源。当一个线程获取了std::mutex后,其他线程如果也想获取这个锁,就会被阻塞。例如:

std::mutex mtx;
void increment() {mtx.lock();// 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mtx.unlock();
}

std::lock_guard是一种基于std::mutex的 RAII(Resource Acquisition Is Initialization)机制的工具。它在构造函数中自动获取锁,在析构函数中自动释放锁。这样可以避免忘记释放锁导致的死锁等问题。例如:

std::mutex mtx;
void increment() {std::lock_guard<std::mutex> guard(mtx);// 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
}

std::condition_variable用于线程间的条件等待和通知。它可以让一个线程等待某个条件满足,而另一个线程在条件满足时通知等待的线程。例如,在一个生产者 - 消费者模型中,消费者线程可以等待缓冲区有数据,生产者线程在生产出数据后可以通知消费者线程。

A 线程向 B 线程发出信号,B 线程还未创建出来,导致信号丢失,如何解决

当 A 线程向 B 线程发出信号,而 B 线程尚未创建时出现信号丢失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种方法是使用消息队列。可以创建一个全局的消息队列,A 线程将信号以消息的形式放入消息队列中。B 线程在创建后,首先检查消息队列中是否有消息。如果有,就按照消息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这个消息队列可以是一个自定义的队列类,它具有插入消息和读取消息的功能。A 线程可以通过调用队列的插入方法将信号相关的信息(如信号类型、参数等)放入队列。B 线程在启动后,循环检查队列是否有消息,有消息就处理,没有消息就等待或者执行其他任务。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事件驱动的机制。可以设置一个全局的事件对象,A 线程在发出信号时,设置这个事件对象的状态。B 线程在创建后,会检查这个事件对象的状态。如果事件对象表示有信号等待处理,B 线程就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在某些操作系统提供的事件机制中,事件可以有 “已触发” 和 “未触发” 两种状态。A 线程可以触发事件,B 线程在启动后可以检查事件是否被触发,从而避免信号丢失。

还可以采用信号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创建一个信号量,初始值为 0。A 线程在发出信号时,增加信号量的值。B 线程在创建后,会尝试获取信号量,如果信号量的值大于 0,说明有信号等待处理,B 线程就进行相应的操作。信号量的操作是原子的,这样可以保证信号不会丢失,并且可以有效地协调 A 线程和 B 线程之间的通信。

单例模式如何保证线程安全

单例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在多线程环境下,保证线程安全是很重要的。

一种常见的实现线程安全单例的方法是使用双重检查锁定(Double - Checked Locking)。在这种方法中,首先检查实例是否已经被创建,如果没有创建,再获取锁来创建实例。例如,假设有一个单例类Singleton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static std::mutex mutex_;Singleton() {}
public: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ptr) {std::lock_guard<std::mutex> guard(mutex_);if (instance == nullptr) {instance = new Singleton();}}return instance;}
};
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 = nullptr;
std::mutex Singleton::mutex_;

在这里,第一次检查instance == nullptr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锁获取,因为如果实例已经存在,就不需要获取锁。当第一次检查发现实例不存在时,通过std::lock_guard获取互斥锁,然后再次检查instance == nullptr,这是因为可能在多个线程同时发现实例不存在并等待获取锁,当第一个线程获取锁并创建实例后,其他线程如果不再次检查,就会再次创建实例,这就破坏了单例模式。

另一种方法是在程序启动时就创建单例实例,例如在一个全局的静态对象初始化阶段创建。这样可以避免在运行时多个线程竞争创建实例的情况。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单例对象的生命周期过长,即使在不需要使用单例对象的时候,它也已经被创建。

还可以使用原子变量来辅助实现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通过原子操作来检查和设置单例实例的指针,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只有一个实例被创建。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内存模型来确保在不同线程之间的正确操作顺序和内存可见性。

为什么单例里使用 shared_ptr 的构造函数而不是 make_shared

在单例模式中,有时候会选择使用shared_ptr的构造函数而不是make_shared,这是有原因的。

make_shared是 C++ 标准库提供的一个方便的函数,用于创建shared_ptr。它会一次性分配足够的内存来存储对象和引用计数。然而,在单例模式的一些复杂实现场景中,可能会存在问题。

当使用shared_ptr的构造函数时,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对象的创建过程。例如,在单例模式的双重检查锁定实现中,可能需要在获取锁之后进行一些复杂的初始化操作,然后再创建单例对象。如果使用make_shared,这种精细的控制就会变得困难。

另外,在某些特殊的继承场景下,make_shared可能无法正确地构造派生类对象。假设单例类是一个基类,有多个派生类,并且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创建不同的派生类单例对象。使用shared_ptr的构造函数可以更灵活地处理这种情况,通过动态分配派生类对象,然后将其转换为基类shared_ptr来实现单例模式。

而且,make_shared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对象的生命周期问题。在单例模式中,我们通常希望严格控制单例对象的生命周期,确保它在整个程序运行期间只有一个实例。如果使用make_shared不当,可能会出现对象提前或延迟销毁的情况,这会影响单例模式的正确性。而通过使用shared_ptr的构造函数,结合适当的内存管理和引用计数控制,可以更好地保证单例对象的生命周期符合预期。

单例模式的另一种实现方法(静态局部变量)

单例模式可以通过利用静态局部变量来实现。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线程安全。

在 C++ 中,函数内的静态局部变量的初始化是线程安全的。例如,有一个单例类Singleton,可以通过一个函数来返回单例实例: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Singleton() {}
public: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return instance;}
};

当第一次调用getInstance函数时,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会被初始化,并且只会初始化一次。这是因为 C++ 标准保证了静态局部变量的初始化是线程安全的,即使在多线程环境下,也只有一个线程会执行初始化操作,其他线程会等待初始化完成后再使用这个变量。

这种实现方式的优点是简洁,不需要手动进行锁的管理来保证线程安全。同时,它也符合单例模式的定义,确保只有一个实例存在。并且,这种单例对象的生命周期和函数getInstance的生命周期相关联,当程序结束或者getInstance函数不再被调用时,单例对象会被销毁。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一些限制。由于单例对象是通过静态局部变量实现的,它的作用域相对较窄,只能在包含getInstance函数的文件或者模块中方便地访问。如果需要在其他地方访问单例对象,可能需要提供一些额外的接口或者函数来传递单例对象的引用。

gdb 如何调试多线程程序

gdb 是一个强大的调试工具,用于调试多线程程序时也有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使用info threads命令来查看当前程序中所有的线程信息。这个命令会列出每个线程的编号、状态(如运行、阻塞等)和线程对应的函数。例如,在调试一个多线程的服务器程序时,通过info threads可以快速了解各个线程的运行情况。

在调试过程中,可以通过thread <thread - number>命令切换到指定的线程进行调试。例如,如果发现某个线程出现问题,如出现死锁或者异常退出,可以使用这个命令切换到该线程,然后使用其他 gdb 命令(如bt命令查看栈回溯信息)来查找问题所在。

设置断点也是调试多线程程序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代码的关键位置设置断点,当程序运行到断点时,gdb 会暂停程序的执行。对于多线程程序,每个线程在运行到断点时都会暂停。例如,在一个多线程的生产者 - 消费者模型中,可以在生产者线程和消费者线程的关键代码部分(如生产和消费操作)设置断点,然后观察线程之间的交互和数据的流动。

另外,gdb 还支持对线程特定变量的监视。可以使用watch命令来监视一个变量,当变量的值发生变化时,gdb 会暂停程序并通知用户。在多线程环境下,这可以帮助发现不同线程对共享变量的操作是否正确。例如,在一个多线程的计数器程序中,通过watch命令监视计数器变量,观察不同线程对其的更新操作是否符合预期。

线程间同步方式(互斥锁、条件变量、信号量)

在多线程编程中,线程间同步是确保线程安全和正确执行的关键。互斥锁、条件变量和信号量是常见的同步方式。

互斥锁用于保护共享资源,确保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共享资源。例如,std::mutex是 C++ 标准库提供的互斥锁。当一个线程想要访问共享资源时,它需要先获取互斥锁。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获取,那么这个线程就会阻塞,直到锁被释放。例如,假设有一个共享的计数器变量,多个线程可能会对其进行加 1 操作。可以使用互斥锁来保护这个计数器:

std::mutex mtx;
int counter = 0;
void increment() {mtx.lock();counter++;mtx.unlock();
}

条件变量用于线程间的等待和通知。它允许一个线程等待某个条件满足,而其他线程在条件满足时可以通知等待的线程。例如,std::condition_variable是 C++ 标准库提供的条件变量。在一个生产者 - 消费者模型中,消费者线程可以等待缓冲区中有数据,生产者线程在生产出数据后可以通知消费者线程。假设存在一个缓冲区buffer和一个互斥锁mtx,以及一个条件变量cv

std::mutex mtx;
std::condition_variable cv;
std::vector<int> buffer;
void producer() {// 生产数据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mtx);buffer.push_back(data);cv.notify_one();
}
void consumer()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mtx);cv.wait(lock, [] { return!buffer.empty(); });int data = buffer.back();buffer.pop_back();
}

信号量用于控制对资源的访问数量。它可以看作是一个计数器,线程在访问资源之前需要先获取信号量。如果信号量的值大于 0,线程可以获取信号量并访问资源,同时信号量的值减 1;如果信号量的值为 0,线程需要等待,直到信号量的值大于 0。信号量可以用于实现资源的限流,例如限制同时访问数据库连接的线程数量。

线程进程的区别及实现上的差异

线程和进程是操作系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有诸多区别并且在实现上也存在差异。

从资源分配角度看,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拥有独立的地址空间,包括代码段、数据段、堆和栈等。这意味着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资源,如文件描述符、内存空间等。例如,两个不同的进程运行相同的程序,它们在内存中的布局是相互独立的,各自的数据和代码不会相互干扰。而线程是进程内的执行单元,多个线程共享所属进程的资源,如代码段、数据段和堆。它们只有自己独立的栈空间用于保存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信息。比如在一个多线程的网络服务器程序中,多个线程共享服务器程序的代码和全局数据,但每个线程有自己的栈来处理不同客户端的请求。

在调度方面,进程的切换开销较大。因为进程切换涉及到整个地址空间的切换,包括 CPU 寄存器状态的保存和恢复、页表的切换等操作。而线程切换相对较轻,主要是切换线程的私有栈和程序计数器等少量资源,因为它们共享大部分进程资源,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地址空间切换。

从并发性来看,进程之间相互独立,一个进程的崩溃通常不会直接影响其他进程。但线程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由于共享资源,一个线程出现问题(如访问非法内存)可能导致整个进程崩溃。在实现上,进程的创建通常需要复制父进程的资源,这涉及到较多的系统调用,如fork(在 Unix - like 系统中)。而线程的创建相对简单,只需要在进程内部分配线程栈等少量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系统调用(如pthread_create)来完成。

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区别

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操作系统运行时的两种不同的处理器状态。

在用户态下,应用程序运行在较低的权限级别,它只能访问自己的用户空间内存,不能直接访问系统的硬件资源和内核数据结构。用户态程序通过系统调用请求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如文件读写、网络通信等。例如,一个普通的文本编辑器程序在用户态运行,它不能直接操作硬盘的物理磁头来读取文件,而是需要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系统相关的系统调用,让内核来完成文件的读取操作。

内核态则拥有最高的权限,可以访问和控制所有的系统资源,包括硬件设备、内存管理单元、进程调度等。当用户态程序发起一个系统调用时,处理器会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由内核来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当程序调用read系统调用读取文件时,处理器切换到内核态,内核会根据文件描述符找到对应的文件,通过磁盘驱动程序操作硬件来读取文件内容,然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态程序。

从安全性角度看,用户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隔离和保护。一个用户态程序的错误或者恶意行为通常不会直接影响到内核和其他用户态程序,因为它的权限有限。而内核态的代码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因为内核的错误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安全漏洞。在实现上,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需要通过特定的指令(如系统调用指令),并且伴随着栈和处理器状态的切换,这一过程会有一定的性能开销。

Linux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在 Linux 系统中,进程和线程有明显的区别。

从资源角度看,Linux 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包括独立的代码段、数据段、堆和栈。每个进程在内存中有自己独立的布局,进程之间的数据是隔离的。例如,两个不同的进程可以加载相同的可执行文件,但它们在内存中的物理页面是不同的。而 Linux 线程共享所属进程的地址空间,包括代码段、数据段和堆。线程之间主要通过共享内存来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它们只有自己独立的栈用于保存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信息。

在调度方面,Linux 进程是独立调度的单位。进程调度器会根据进程的优先级、时间片等因素来分配 CPU 时间。不同进程之间的切换涉及到地址空间的切换和处理器状态的保存与恢复等操作。Linux 线程是在进程内部进行调度的,线程之间的切换相对简单,主要是切换线程的私有栈和程序计数器等少量资源,因为它们共享大部分进程资源,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地址空间切换。

从创建和销毁过程看,创建一个 Linux 进程(通过fork系统调用)会复制父进程的大部分资源,包括内存空间(采用写时复制技术),并且会为子进程分配新的进程标识符(PID)。销毁一个进程涉及到释放其占用的所有资源,包括内存、打开的文件等。而创建一个线程(通过pthread_create系统调用)主要是在进程内部为线程分配栈空间和线程相关的控制结构,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销毁线程相对简单,主要是释放线程的栈和相关的控制结构。

进程的内存空间布局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的内存空间布局一般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

首先是代码段,它存储了程序的可执行指令。这个区域是只读的,因为程序的指令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不会被修改。例如,对于一个简单的 C++ 程序,其函数的机器码就存储在代码段。代码段的内存保护机制可以防止程序在运行时意外地修改自己的指令,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接着是数据段,数据段又可以细分为初始化数据段和未初始化数据段。初始化数据段包含了在程序中已经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例如,一个全局的int变量globalVar = 5;就存储在初始化数据段。未初始化数据段(也称为 BSS 段)存储了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这些变量在程序加载时会被初始化为 0 或者空指针等默认值。

堆是用于动态内存分配的区域。程序可以通过malloc(在 C 语言中)或者new(在 C++ 语言中)等函数在堆上申请内存。堆的大小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动态增长和收缩。例如,当创建一个动态大小的数组或者一个复杂的对象树时,就会在堆上分配内存。堆的管理相对复杂,需要内存管理算法来处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以防止内存泄漏和碎片问题。

栈是用于存储函数调用的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信息的区域。每当一个函数被调用时,函数的参数、局部变量和返回地址等信息就会被压入栈中。栈的操作遵循后进先出(LIFO)的原则。例如,当一个函数返回时,其栈帧会被弹出,释放栈空间。栈的大小在程序启动时就已经确定,并且通常比堆小,如果栈空间溢出,会导致程序异常。

进程间通信方式

进程间通信(IPC)是操作系统中多个进程之间交换信息的机制,有多种方式。

管道是一种简单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它可以分为无名管道和有名管道。无名管道主要用于具有亲缘关系(如父子进程)之间的通信。它是一个半双工的通信通道,数据只能单向流动。例如,在一个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父进程可以通过管道将数据发送给子进程,或者子进程将数据发送给父进程。有名管道则可以用于无亲缘关系的进程之间的通信,它有一个文件名,其他进程可以通过文件名来访问管道进行通信。

共享内存是一种高效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它允许多个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域,进程可以直接读写这块共享内存。例如,在一个多进程的数据库服务器中,多个进程可以共享数据库的缓存区,通过对共享内存的操作来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不过,使用共享内存需要注意同步问题,因为多个进程同时访问共享内存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通常需要结合互斥锁等同步机制来使用。

消息队列是一种消息传递机制。进程可以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也可以从消息队列接收消息。消息队列中的消息具有一定的格式和优先级等属性。例如,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不同的进程可以通过消息队列来传递任务请求和结果,消息队列可以保证消息的顺序性和可靠性。

信号是一种异步的进程间通信方式。一个进程可以向另一个进程发送信号,信号用于通知接收进程发生了某种事件。例如,当一个进程发生错误或者结束时,可以发送信号给相关的进程。接收进程可以定义信号处理函数来处理接收到的信号,不过信号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主要用于简单的事件通知。

HTTPS 的 TLS 底层原理及四次握手过程

HTTPS 是在 HTTP 基础上通过 SSL/TLS 协议进行加密传输的网络协议,其中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起到关键的加密和安全保障作用。

TLS 底层原理

TLS 主要基于公钥加密、对称加密以及数字证书等技术来实现安全通信。

  • 公钥加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各自拥有一对公私钥。公钥可以公开,私钥则严格保密。在通信初始阶段,服务器会将自己的公钥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可以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只有服务器能用其对应的私钥进行解密,这样保证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即使被截取,第三方也无法解密获取内容。
  • 对称加密:虽然公钥加密安全,但运算开销较大。因此,TLS 在完成初始的密钥交换等操作后,会协商出一个对称加密密钥。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其加密和解密速度快,后续大量的数据传输就使用这个对称密钥进行加密,提高通信效率。
  • 数字证书:为了防止中间人攻击,服务器会向客户端提供数字证书。数字证书由权威的证书颁发机构(CA)颁发,包含了服务器的公钥、服务器的相关信息以及 CA 对这些信息的签名等。客户端收到证书后,会通过验证 CA 的签名来确认服务器的身份真实性,如果签名验证通过,说明服务器是可信的,进而可以安全地使用服务器提供的公钥进行后续操作。

TLS 四次握手过程

  •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ClientHello” 消息,其中包含客户端支持的 TLS 版本、加密算法套件列表、随机数(ClientRandom)等信息。客户端通过这个消息告知服务器自己的加密能力和一些初始化信息,以便服务器后续选择合适的加密方式等。
  •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 “ClientHello” 后,会回复一个 “ServerHello” 消息。此消息中包含服务器选择的 TLS 版本、从客户端提供的加密算法套件中选定的具体加密算法、随机数(ServerRandom)等。同时,服务器还会发送自己的数字证书给客户端,用于客户端验证服务器身份。
  •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 “ServerHello” 和数字证书后,首先会验证数字证书的有效性,确认服务器身份。如果验证通过,客户端会生成一个新的随机数(PreMasterSecret),然后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对这个随机数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结果发送给服务器。这个随机数是后续生成对称加密密钥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四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送的加密后的 PreMasterSecret 后,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得到 PreMasterSecret。此时,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拥有了 ClientRandom、ServerRandom 和 PreMasterSecret 这三个随机数,它们会基于特定的算法利用这三个随机数生成对称加密密钥。之后,双方会发送一个 “ChangeCipherSpec” 消息通知对方开始使用对称加密密钥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至此,TLS 握手过程完成,双方进入安全的数据传输阶段。

NAT 技术及其底层实现

NAT 技术概述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技术主要用于解决 IP 地址短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它允许一个组织或网络在其内部使用私有 IP 地址,而在与外部网络(如互联网)通信时,通过 NAT 设备将私有 IP 地址转换为合法的公共 IP 地址。

底层实现方式

  • 静态 NAT:在静态 NAT 中,NAT 设备会将内部网络中的特定私有 IP 地址与外部网络中的特定公共 IP 地址进行一一对应映射。例如,内部网络中有一台主机的私有 IP 地址为 192.168.1.10,NAT 设备会将其固定映射到一个公共 IP 地址,如 202.101.10.20。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为特定内部主机提供固定外部 IP 地址的情况,比如企业内部的服务器需要对外提供服务时。
  • 动态 NAT:动态 NAT 是根据内部网络主机访问外部网络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公共 IP 地址。当内部主机有访问外部网络的需求时,NAT 设备会从一个可用的公共 IP 地址池中选取一个未被使用的公共 IP 地址分配给该主机,并建立相应的映射关系。当主机完成访问后,该公共 IP 地址可能会被回收并重新分配给其他需要的主机。这种方式可以更灵活地利用有限的公共 IP 地址资源。
  • 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也称为端口复用 NAT,是最常用的一种 NAT 实现方式。在 PAT 中,NAT 设备不仅会将内部私有 IP 地址转换为公共 IP 地址,还会对端口进行转换。它可以让多个内部主机共享一个公共 IP 地址,通过不同的端口号来区分不同主机的通信。例如,内部网络中有多台主机都要访问互联网,NAT 设备将它们的私有 IP 地址都转换为同一个公共 IP 地址,但为每台主机分配不同的端口号,如主机 A 的请求从端口 8080 出去,主机 B 的请求从端口 8081 出去等。这样,通过对端口的复用,大大提高了公共 IP 地址的利用率,同时也能满足多个内部主机同时与外部网络通信的需求。

在实际实现中,NAT 设备通常是路由器或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它们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的地址和端口转换功能。这些设备会维护相应的映射表,记录内部私有 IP 地址、端口与外部公共 IP 地址、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以便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准确地进行转换操作。

网络包从以太网口到应用层的过程

当一个网络包从以太网口进入网络设备后,会经历一系列的处理步骤最终到达应用层,以下是详细过程: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处理

  • 物理层接收:网络包首先通过以太网口的物理介质(如网线)传输到网络设备的物理层。物理层负责将电信号或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后续处理。它会检测到信号的存在并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形式,这是网络包在网络设备中最初的呈现形式。
  • 数据链路层解析:数据链路层接着对物理层传来的二进制数据进行处理。它会识别出以太网帧的格式,以太网帧由前导码、目的 MAC 地址、源 MAC 地址、类型字段、数据部分和帧校验序列(FCS)组成。数据链路层会检查帧的有效性,通过校验 FCS 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错误。如果帧校验通过,它会根据目的 MAC 地址判断该帧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如果是,就将数据部分(去除前导码、MAC 地址等头信息)传递给上层(网络层);如果不是,就会丢弃该帧。

网络层处理

  • IP 地址解析:网络层收到数据链路层传来的数据后,会识别出其中的 IP 协议头。IP 协议头包含了源 IP 地址、目的 IP 地址等重要信息。网络层会根据目的 IP 地址判断该数据包是要发送到本地网络还是需要通过路由器转发到其他网络。如果是本地网络,它会将数据包传递给上层(传输层);如果需要转发,它会根据路由表查找合适的路由路径,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个路由器或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
  • 路由选择:在确定需要转发数据包时,网络层会依据路由表进行路由选择。路由表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维护的一张表格,记录了不同目的 IP 地址对应的转发路径。网络层会根据数据包的目的 IP 地址在路由表中查找最合适的路由路径,可能涉及到多个路由器的转发,直到数据包到达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

传输层处理

  • 端口识别:传输层收到网络层传来的数据包后,会识别出其中的传输协议头(如 TCP 或 UDP 协议头)。传输协议头包含了源端口、目的端口等信息。传输层会根据目的端口判断该数据包是要发送到哪个应用程序。例如,对于 TCP 协议,端口号 80 通常对应着 HTTP 应用程序,端口号 22 通常对应着 SSH 应用程序等。传输层会根据端口号将数据包传递给对应的应用程序所在的层(应用层)。

应用层接收

  • 应用程序处理:当数据包通过传输层传递到应用层后,应用程序会根据自身的协议规范对数据包进行处理。例如,对于 HTTP 应用程序,它会解析 HTTP 请求或响应中的内容,如 URL、请求方法、响应状态码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如加载网页、处理用户请求等。不同的应用程序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都是基于自身的协议规范来对从传输层传来的数据包进行最终的处理。

软件设计与调试

软件设计

  • 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这需要与客户、用户或相关利益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明确软件要实现的功能、性能要求、用户体验期望、安全性需求等。例如,设计一个电商平台软件,就需要明确诸如商品展示、购物车管理、订单处理、支付功能等具体功能需求,以及对响应速度、并发处理能力等性能要求。
  • 架构设计:在明确需求后,进行架构设计。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软件架构模式,如分层架构、微服务架构等。分层架构可能将软件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等,各层有其明确的职责和交互方式。微服务架构则将软件拆分为多个小型的、独立可部署的微服务,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等方面。例如,在设计一个大型企业级应用时,可能会选择微服务架构,以便于后续的业务扩展和不同团队的独立开发与维护。
  • 详细设计:架构设计完成后,进行详细设计。这涉及到对各个模块、组件的具体设计,包括函数、类、数据结构等的设计。例如,在设计一个用户管理模块时,需要设计用户类,明确其属性(如用户名、密码、邮箱等)和方法(如登录、注册、修改密码等),以及如何存储用户数据(如数据库表结构设计等)。同时,还需要考虑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确保不同模块之间能够顺利进行交互。

调试

  • 单元测试:在软件设计过程中,调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是进行单元测试,即对软件中的各个单元(如函数、类等)进行单独测试,检查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可以使用各种测试框架,如在 C++ 中可以使用 Google Test 等框架。单元测试可以发现函数内部的逻辑错误、数据处理错误等问题。例如,测试一个加法函数,输入不同的数值,检查输出是否符合预期的加法结果。
  • 集成测试:单元测试完成后,进行集成测试。集成测试是将各个单元组合在一起,检查它们之间的交互是否正常。例如,在一个电商平台软件中,将商品展示模块、购物车模块、订单处理模块等组合在一起,检查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从购物车生成订单等操作是否顺畅,是否存在接口不匹配、数据传递错误等问题。
  • 系统测试:集成测试完成后,进行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从用户的角度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测试,检查软件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这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方面。例如,功能测试检查软件是否能够正常实现所有的预定功能;性能测试检查软件在高并发、长时间运行等情况下的响应速度、资源利用情况等;安全性测试检查软件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如用户数据泄露、恶意攻击防范等问题。

设计一个支持纠错的词典并分析复杂度

设计思路

  • 数据结构选择:为了设计一个支持纠错的词典,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考虑使用哈希表结合前缀树(Trie 树)的方式。哈希表用于快速查找单词是否在词典中,而前缀树可以用于存储单词的前缀信息,便于在纠错时根据输入的错误单词的前缀来查找可能的正确单词。例如,对于单词 “apple”,哈希表可以快速确认其是否在词典中,而前缀树可以存储 “app” 这个前缀下的所有单词,以便在遇到输入错误如 “appl” 时,能基于前缀树查找出可能的正确单词。
  • 纠错算法:在纠错方面,可以采用编辑距离算法。编辑距离是指两个字符串之间,通过插入、删除、替换操作将一个字符串转换为另一个字符串所需的最少操作次数。例如,对于单词 “cat” 和 “car”,它们的编辑距离为 1,因为只需要将 “t” 替换为 “r” 就可以将 “cat” 转换为 “car”。当用户输入一个错误单词时,计算其与词典中所有单词的编辑距离,然后选择编辑距离较小的单词作为可能的正确单词推荐给用户。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
    • 查找单词是否在词典中:使用哈希表进行查找,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O (1),最坏情况为 O (n),其中 n 为哈希表中的元素个数。但在实际应用中,只要哈希函数设计合理,通常可以达到接近 O (1) 的时间复杂度。
    • 纠错操作:计算输入错误单词与词典中所有单词的编辑距离,时间复杂度为 O (mn),其中 m 为词典中的单词个数,n 为输入错误单词的长度。因为需要对词典中的每个单词都计算一次编辑距离。不过,可以通过一些优化技巧,如只计算与输入错误单词前缀相同的单词的编辑距离,来降低时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主要由哈希表和前缀树占用的空间组成。哈希表的空间复杂度为 O (n),其中 n 为词典中的单词个数。前缀树的空间复杂度取决于单词的平均长度和单词个数,一般来说,其空间复杂度为 O (mk),其中 m 为词典中的单词个数,k 为单词的平均长度。所以,整个支持纠错的词典的空间复杂度大致为 O (n + mk)。

Git 合并代码的方法及 rebase 和 merge 的区别

Git 合并代码的方法

  • merge(合并):这是最常用的合并方法之一。当要将一个分支的代码合并到另一个分支时,在目标分支(例如master分支)中使用git merge命令加上要合并的分支名称(例如feature分支)。Git 会自动查找两个分支的共同祖先,然后将feature分支的更改应用到master分支上。如果两个分支的修改没有冲突,合并会顺利完成,并且会生成一个新的合并提交记录,让版本历史记录能够清晰地显示合并的操作和来源。
  • rebase(变基):另一种合并代码的方式。使用git rebase命令可以将一个分支的更改重新应用到另一个分支的最新提交之上。例如,将feature分支变基到master分支,会将feature分支上的提交按照顺序逐个应用到master分支的最新提交之后,就好像是在master分支的最新提交基础上重新开发了feature分支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持提交历史的线性,使版本历史更加整洁。

rebase 和 merge 的区别

  • 提交历史记录
    • merge:在合并两个分支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合并提交记录,版本历史呈现出分支合并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清晰地显示分支的合并点和每个分支的独立开发历史。例如,当查看master分支的历史记录时,可以看到各个分支合并进来的节点,这对于追溯代码的合并过程和来源比较方便。
    • rebase:经过 rebase 操作后,提交历史会变得更加线性。它将一个分支的提交重新应用到另一个分支上,看起来就像是在目标分支上连续开发的一样。这样在查看历史记录时,不会出现分支合并的节点,而是一条直线的提交序列,对于喜欢简洁线性历史的开发者来说更具吸引力。
  • 合并冲突处理方式
    • merge:在合并过程中遇到冲突时,Git 会在文件中标记出冲突的部分,需要开发者手动解决冲突后再提交合并后的结果。合并后的提交记录会显示这是一个合并提交,并且包含了两个分支的合并信息。
    • rebase:当 rebase 过程中出现冲突时,也需要开发者手动解决冲突。但是与 merge 不同的是,在解决冲突并提交后,rebase 会继续应用剩余的提交,就好像这些提交是在冲突解决后按顺序进行的一样。最终的提交历史会按照变基后的顺序排列,不会像 merge 那样有明显的合并提交记录。
  • 对团队协作的影响
    • merge:在团队协作中,merge 操作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多个开发者可以独立地在不同分支上工作,然后通过 merge 将各自的工作合并到主分支。其他开发者在查看历史记录时能够清楚地看到各个分支的合并情况,便于理解代码的发展过程。
    • rebase:rebase 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提交历史,这可能会对团队协作产生一些影响。如果一个开发者在共享分支上频繁地进行 rebase 操作,并且其他开发者也在基于这个分支进行开发,那么可能会导致其他开发者在更新分支时遇到困难,因为 rebase 改变了提交的顺序和基础。所以,rebase 操作通常建议在个人分支上进行,在合并到共享分支之前将提交历史整理得更加整洁。

git merge 冲突如何解决

当 Git 在进行 merge 操作时遇到冲突,需要以下步骤来解决:

定位冲突

  • Git 会在合并的文件中标记出冲突的部分。在冲突的文件中,会出现类似<<<<<<<=======>>>>>>>的标记。<<<<<<<=======之间的内容是当前分支(例如master分支)中的代码,=======>>>>>>>之间的内容是要合并进来的分支(例如feature分支)中的代码。通过这些标记,开发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分支中冲突的代码部分。

手动解决冲突

  • 分析冲突部分的代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正确的代码内容。这可能需要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两个分支中代码修改的意图。例如,如果是两个分支对同一个函数进行了不同的修改,需要判断是将两个修改合并,还是选择其中一个修改,或者重新编写代码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
  • 手动编辑冲突的文件,删除<<<<<<<=======>>>>>>>这些标记,保留正确的代码内容。在编辑过程中,可以使用编辑器的比较功能或者版本控制系统的差异查看工具来辅助分析冲突。

标记冲突已解决

  • 在解决冲突后,需要将文件标记为已解决冲突状态。可以使用git add命令将解决冲突后的文件添加到暂存区,表示这些文件的冲突已经解决。例如,如果冲突的文件是main.cpp,可以在命令行中输入git add main.cpp

完成合并

  • 在将所有冲突文件都添加到暂存区后,使用git commit命令完成合并提交。此时,提交的信息应该清晰地说明这是一个解决冲突后的合并提交,包括合并的分支名称、冲突的简要描述以及解决冲突的方式等信息。这样,其他开发者在查看版本历史记录时能够清楚地了解这次合并操作。

服务器高并发、高性能、高可用的解决方案

高并发解决方案

  • 负载均衡:使用负载均衡器将大量的客户端请求均匀地分发到多个后端服务器上。负载均衡器可以根据不同的算法进行请求分配,如轮询、加权轮询、IP 哈希等。例如,在一个 Web 应用中,通过负载均衡器将用户对网页的请求分配到多个 Web 服务器上,这样可以避免单个服务器因过多请求而出现性能瓶颈,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 缓存机制:在服务器端设置缓存,缓存经常访问的数据或页面。当客户端请求的数据已经在缓存中时,服务器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并返回数据,而不需要重新处理请求。例如,对于一个电商网站,可以缓存商品列表页面、热门商品详情页面等。常见的缓存技术有 Memcached 和 Redis,它们可以存储键值对形式的数据,并且支持快速的读写操作。
  • 异步处理:对于一些不需要立即返回结果的任务,采用异步处理方式。例如,在一个文件上传系统中,用户上传文件后,服务器可以先返回一个上传成功的提示,然后在后台异步地处理文件的存储、格式转换等操作。这样可以释放服务器资源,让服务器能够更快地处理其他并发请求。

高性能解决方案

  • 优化代码和算法:对服务器端的代码进行性能优化,包括减少不必要的循环、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采用高效的数据结构等。例如,在处理大量数据排序时,使用快速排序算法而不是简单的冒泡排序算法,可以大大提高处理速度。同时,对数据库查询进行优化,如添加合适的索引,可以减少查询时间。
  • 数据库优化:数据库往往是性能瓶颈之一。可以采用数据库集群技术,将数据分布在多个数据库节点上,提高数据库的读写性能。同时,对数据库的配置进行优化,如调整缓存大小、优化连接池等。例如,使用 MySQL 的主从复制和读写分离技术,将读操作分配到从数据库上,写操作在主数据库上进行,这样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 硬件升级:适当升级服务器的硬件也是提高性能的一种方式。例如,增加服务器的内存可以提高数据缓存能力,使用更快的 CPU 可以加快数据处理速度,使用高速固态硬盘(SSD)可以加快数据存储和读取速度。

高可用解决方案

  • 冗余部署:通过冗余部署服务器来提高可用性。例如,在多个数据中心或不同地理位置部署相同的服务器集群,当一个数据中心出现故障时,其他数据中心可以继续提供服务。同时,对于关键的服务器组件,如电源、网络设备等,也采用冗余配置,确保即使一个组件出现故障,系统仍能正常运行。
  • 故障检测和自动恢复:设置故障检测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服务器故障、网络故障等问题。一旦检测到故障,系统可以自动进行恢复操作,如重启故障服务器、切换到备用服务器等。例如,使用心跳检测机制来检测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当一个服务器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发送心跳信号时,认为该服务器出现故障,并触发相应的恢复措施。
  • 数据备份和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且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当出现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备份数据进行恢复。例如,采用磁带备份、云存储备份等方式,同时定期进行备份数据的恢复测试,确保在需要时能够真正恢复数据。

分布式服务器配置方法

网络配置

  • IP 地址分配:在分布式服务器环境中,需要为每个服务器分配独立的 IP 地址。可以使用静态 IP 地址分配方式,确保每个服务器的 IP 地址固定,便于管理和访问。同时,需要考虑服务器所在的子网划分,根据服务器的功能和分组情况,将它们划分到不同的子网中,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 网络连接和带宽规划:确保服务器之间有足够的网络连接带宽,以满足数据传输的需求。对于数据密集型的分布式应用,如分布式存储系统或大数据处理系统,可能需要高速的网络连接,如千兆以太网或更高。同时,需要配置网络防火墙和安全策略,允许合法的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阻止外部非法访问。

软件安装和配置

  • 操作系统安装和更新:为每个分布式服务器安装合适的操作系统,如 Linux 发行版(Ubuntu、CentOS 等)或 Windows Server。在安装后,需要及时进行系统更新,安装安全补丁和系统优化更新,以确保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应用程序安装和配置:根据分布式服务器的用途,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例如,对于分布式 Web 服务器集群,需要安装 Web 服务器软件(如 Apache 或 Nginx),并进行配置,包括设置虚拟主机、配置服务器模块等。对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需要安装数据库软件(如 MySQL 或 MongoDB),并配置数据库的集群模式、数据存储方式等。
  • 中间件安装和配置:在分布式服务器中,可能需要安装中间件来实现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和协作。例如,消息队列中间件(如 RabbitMQ 或 Kafka)可以用于服务器之间的异步通信和消息传递。安装中间件后,需要配置其连接参数、队列设置等,以满足分布式系统的需求。

存储配置

  • 本地存储配置:配置服务器的本地存储设备,如硬盘或固态硬盘。可以使用 RAID 技术(如 RAID 0、RAID 1、RAID 5 等)来提高存储的性能和可靠性。例如,RAID 1 可以实现数据镜像,当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另一个硬盘上的数据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 分布式存储配置:对于需要共享存储的分布式系统,如分布式文件系统(如 Ceph 或 GlusterFS),需要进行分布式存储的配置。这包括设置存储节点、存储池、数据副本策略等。例如,在 Ceph 分布式文件系统中,需要配置多个存储节点,将数据分成多个对象,按照一定的策略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并设置数据副本数量,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高可用性。

集群管理和监控配置

  • 集群管理工具安装和使用:安装集群管理工具,如 Kubernetes(用于容器化应用的集群管理)或 Apache Mesos(用于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的集群管理)。通过这些工具,可以方便地管理分布式服务器集群,包括部署应用、管理容器、调度任务等。
  • 服务器监控配置:设置服务器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服务器的性能指标,如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带宽使用率、磁盘 I/O 等。可以使用开源的监控工具,如 Prometheus 和 Grafana 的组合,Prometheus 负责收集服务器的性能数据,Grafana 用于将数据可视化展示。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发现服务器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gdb 如何从一个线程跳转到另外一个线程

在 gdb 中,要从一个线程跳转到另一个线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查看线程信息

  • 首先使用info threads命令来查看当前程序中所有线程的信息。这个命令会列出每个线程的编号、状态(如运行、阻塞等)和线程对应的函数。例如,在调试一个多线程的服务器程序时,通过info threads可以快速了解各个线程的运行情况,确定要跳转到的目标线程。

切换线程

  • 确定目标线程后,使用thread <thread - number>命令来切换到指定的线程。其中<thread - number>是要切换到的线程的编号,这个编号可以从info threads命令输出的结果中获取。例如,如果要切换到编号为 3 的线程,可以在 gdb 命令行中输入thread 3。切换线程后,gdb 后续的调试命令(如设置断点、查看变量等)就会应用到新切换的线程上。

继续调试

  • 切换到目标线程后,可以像调试单线程程序一样对该线程进行调试。可以在目标线程的关键代码位置设置断点,使用continue命令让线程继续运行直到遇到断点,然后使用print命令查看线程中的变量值,使用stepnext命令单步调试等。通过这些调试操作,可以深入了解目标线程的执行情况,查找程序中的问题。

日志系统的功能及实现方式

日志系统的功能

  • 记录信息:日志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记录程序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程序启动和停止的时间、重要的业务流程的开始和结束(如在一个电商系统中,用户下单、支付成功等流程)、函数的调用情况(如参数值、返回值)等。这些记录有助于在程序出现问题或者需要审计时,能够追溯程序的运行历史。
  • 错误追踪:当程序出现错误或者异常时,日志可以提供详细的错误信息。例如,记录错误发生的位置(文件名、函数名、行号)、错误类型(如空指针异常、文件读取失败等)和错误产生时的上下文(相关变量的值等)。这对于开发者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 性能分析:通过在关键代码部分记录时间戳,日志系统可以帮助进行性能分析。例如,记录一个复杂算法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或者记录数据库查询操作的耗时。这样可以发现程序中的性能瓶颈,以便进行优化。
  • 安全审计:在一些对安全要求较高的系统中,日志用于安全审计。记录用户的登录尝试、权限操作等信息,能够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如非法登录、越权操作等。

日志系统的实现方式

  • 日志级别设置:为了灵活地控制日志的输出量,可以设置不同的日志级别,如 DEBUG、INFO、WARN、ERROR 等。在开发和测试阶段,可以将日志级别设置为 DEBUG,输出详细的调试信息;在生产环境中,可以将日志级别提高到 INFO 或者 WARN,只输出重要的信息和警告信息。例如,在一个日志库中,可以通过一个全局变量或者配置文件来设置日志级别,当记录日志时,先判断日志的级别是否满足当前设置的级别,如果满足则输出,否则忽略。
  • 输出目标:日志可以输出到多种目标,如控制台、文件、数据库或者远程服务器。输出到控制台适合在开发和调试阶段直接查看日志;输出到文件可以将日志长期保存,便于后续查阅。对于大型分布式系统,将日志输出到远程服务器可以方便集中管理和分析。实现时,可以通过抽象出日志输出接口,然后为不同的输出目标实现具体的输出类。例如,有一个日志输出接口LoggerOutput,可以有ConsoleLoggerOutputFileLoggerOutputRemoteServerLoggerOutput等具体类来实现向不同目标的输出。
  • 日志格式设计:合理的日志格式有助于提高日志的可读性和可分析性。一般包括时间戳、日志级别、日志来源(如文件名和函数名)、日志内容等部分。例如,一个日志格式可以是[2024-01-01 12:00:00][INFO][main.cpp:func()]: This is an info log。在实现日志系统时,可以通过格式化函数来生成这样的日志格式,将各个部分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格式拼接在一起。
  • 日志轮转和清理:当日志不断积累,文件大小可能会变得很大,占用过多的磁盘空间。因此,需要实现日志轮转功能,即当日志文件达到一定大小或者经过一定时间后,自动创建新的日志文件,并对旧的日志文件进行备份或者清理。例如,可以设置日志文件大小上限为 10MB,当达到这个大小后,将当前日志文件重命名为带有日期和序号的备份文件,然后创建一个新的日志文件继续记录。

你一般在哪里用 Lambda 表达式

Lambda 表达式在很多场景下都非常有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标准库算法的应用

  • 在使用 C++ 标准库的算法函数时,Lambda 表达式可以作为一种简洁的函数对象。例如,std::for_each函数用于对容器中的每个元素执行一个操作。假设我们有一个std::vector<int>,想要对其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平方操作,可以使用 Lambda 表达式来实现。

std::vector<int> numbers = {1, 2, 3, 4, 5};
std::for_each(numbers.begin(), numbers.end(), [](int& n) { n = n * n; });

在这里,Lambda 表达式[](int& n) { n = n * n; }定义了对每个元素的操作,避免了为这个简单的操作专门定义一个函数或者函数对象。同样,在std::transformstd::remove_if等算法中,Lambda 表达式也可以方便地定义转换或者过滤规则。

事件处理

  • 在图形用户界面(GUI)编程或者网络编程中的事件处理机制中,Lambda 表达式可以用来定义事件回调函数。例如,在使用一个 GUI 库时,当一个按钮被点击时,需要执行一个特定的操作。可以使用 Lambda 表达式来定义这个点击事件的回调函数。

button.setOnClickListener([](Event& e) {// 在这里处理按钮点击事件,比如更新界面显示或者执行某个业务逻辑std::cout << "Button clicked." << std::endl;
});

这样可以将事件处理逻辑直接绑定到事件源上,而不需要单独定义一个全局或者类成员函数来处理这个事件,使得代码更加紧凑和直观。

多线程编程

  • 在多线程编程中,Lambda 表达式可以作为线程函数。例如,使用std::thread创建一个新线程时,可以将 Lambda 表达式作为线程要执行的任务。

std::thread myThread([]() {// 线程执行的任务,比如进行一些计算或者I/O操作std::cout << "Thread is running." << std::endl;
});

这样可以方便地定义一个简单的线程任务,而不需要专门为线程编写一个独立的函数,特别是对于一些只在特定线程中执行一次的简单任务,使用 Lambda 表达式非常合适。

自定义排序和比较

  • 在对容器中的元素进行排序或者比较时,Lambda 表达式可以定义比较规则。例如,对于一个std::vector,其中包含自定义的结构体或者类对象,想要按照某个成员变量进行排序。

struct Person {int age;std::string name;
};
std::vector<Person> people = {{"Alice", 25}, {"Bob", 30}, {"Charlie", 20}};
std::sort(people.begin(), people.end(), [](const Person& p1, const Person& p2) {return p1.age < p2.age;
});

在这里,Lambda 表达式[](const Person& p1, const Person& p2) { return p1.age < p2.age; }定义了按照年龄对Person对象进行排序的规则,使得排序操作更加灵活和方便。

是否使用过 makefile 和 cmake 进行项目管理

makefile

  • 使用经历:makefile 是一种传统的项目构建工具,我在很多 C/C++ 项目中使用过它。它通过定义一系列的规则来描述如何构建目标文件(如可执行文件、库文件)以及目标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在一个简单的 C++ 项目中,有多个源文件(.cpp文件)和头文件(.h文件),makefile 可以明确地指定如何将源文件编译成目标文件(.o文件),然后如何将目标文件链接成最终的可执行文件。
  • 优点
    • 精确控制构建过程:可以详细地指定编译选项、链接选项等。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平台或者编译器版本设置不同的优化级别、包含路径等。对于需要精细调整构建过程的项目非常有用,能够确保项目按照预期的方式进行构建。
    • 增量构建:makefile 能够根据文件的时间戳自动判断哪些文件需要重新编译。如果一个源文件没有被修改,而它对应的目标文件已经存在,那么在下次构建时就不会重新编译这个源文件,从而节省了构建时间。
  • 缺点
    • 语法复杂:makefile 的语法相对复杂,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编写和维护一个正确的 makefile 可能会比较困难。例如,处理复杂的头文件依赖关系、库文件链接顺序等问题时,需要深入了解 makefile 的语法规则,否则很容易出现构建错误。
    • 平台相关性:虽然 makefile 在很多平台上都可以使用,但不同平台上的 make 工具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这可能导致在跨平台构建时需要对 makefile 进行调整。

cmake

  • 使用经历:cmake 是一个跨平台的项目构建工具,也经常被用于 C/C++ 项目管理。它通过编写 CMakeLists.txt 文件来描述项目的组织结构和构建规则。在使用过程中,cmake 可以自动检测系统环境、编译器信息等,然后生成适合当前平台的构建文件(如 makefile 或者 Visual Studio 项目文件)。
  • 优点
    • 跨平台支持:能够方便地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Linux、Windows、macOS)上构建项目。它会根据目标平台的特性自动调整构建过程,比如不同平台上库文件的路径格式、编译器的命令行选项等。
    • 简单易用的语法:相比 makefile,CMakeLists.txt 的语法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例如,使用add_executableadd_library等命令可以很方便地定义项目中的可执行文件和库文件,通过target_link_libraries来指定链接的库文件,使得项目的构建描述更加清晰。
    • 对复杂项目的支持:对于包含多个子目录、多个库文件和可执行文件的复杂项目,cmake 能够很好地组织和管理构建过程。它可以通过定义子目录的 CMakeLists.txt 文件来实现层次化的项目构建,方便团队协作和项目的维护。
  • 缺点
    • 学习曲线:虽然 cmake 的语法相对简单,但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开发者来说,仍然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需要了解 cmake 的各种命令、变量和模块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 生成过程可能复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cmake 生成最终构建文件的过程可能会出现问题。例如,当项目依赖一些非标准的库或者自定义的构建脚本时,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配置 cmake,以确保能够正确地生成构建文件。

数据库事务的四大特性

数据库事务具有四大特性,通常简称为 ACID 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

  • 含义: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单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执行失败回滚。就好像是一个原子,不能被进一步拆分。例如,在一个银行转账事务中,从账户 A 转出一定金额并转入账户 B 的操作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如果在转账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如账户 A 余额不足、数据库出现故障等),整个转账操作都应该被撤销,账户 A 和账户 B 的余额应该恢复到转账前的状态,而不能出现账户 A 的钱已经转出但账户 B 没有收到钱的情况。
  • 实现方式: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日志(如重做日志和回滚日志)来实现原子性。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所有的操作都会被记录在日志中。如果事务成功提交,日志中的操作就会被应用到数据库中;如果事务需要回滚,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根据日志中的信息撤销已经执行的操作,将数据库恢复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一致性(Consistency)

  • 含义:事务在执行前后,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没有被破坏。完整性约束包括数据类型、取值范围、实体完整性(如主键唯一)、参照完整性(如外键关联正确)等。例如,在一个订单管理系统中,一个订单记录的状态可能有 “已下单”、“已付款”、“已发货” 等。如果一个事务将订单状态从 “已下单” 更新为 “已付款”,那么在事务完成后,数据库中的订单状态必须符合 “已付款” 的所有约束条件,如支付金额正确、支付时间记录正确等,并且与其他相关表(如用户表、商品表)的数据一致性也必须得到保证。
  • 实现方式:数据库通过定义各种完整性约束规则(如在创建表时使用PRIMARY KEYFOREIGN KEY等约束),并在事务执行过程中进行检查来确保一致性。如果事务中的操作违反了这些约束,数据库会拒绝执行该操作或者回滚整个事务,以维护数据库的一致性。

隔离性(Isolation)

  • 含义: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各个事务之间相互隔离。不同的隔离级别可以控制事务之间的可见性程度。例如,在一个高并发的电商系统中,可能有多个用户同时下单购买商品。每个用户的下单事务应该相互独立,一个用户的订单处理过程不应该看到其他用户未完成的订单状态变化(在一定的隔离级别下)。
  • 实现方式:数据库通过锁机制和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来实现隔离性。锁机制可以防止多个事务同时对同一数据进行写操作。例如,当一个事务对某条记录进行写操作时,会对该记录加锁,其他事务如果想要对同一记录进行写操作就需要等待锁的释放。MVCC 则是通过为每个数据版本维护一个版本号,让事务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事务的情况下读取数据的历史版本,从而实现更高的并发性能和隔离性。

持久性(Durability)

  • 含义:一旦事务提交成功,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是永久性的,即使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如断电、软件崩溃等),数据也不会丢失。例如,在一个记录用户登录信息的数据库中,当用户成功登录后,将登录时间记录到数据库中。这个记录一旦提交成功,就应该能够在数据库系统恢复后依然存在,不会因为后续的故障而丢失。
  • 实现方式:数据库通过将事务提交的结果写入磁盘等持久化存储介质来实现持久性。通常会采用多种技术,如日志写入、数据刷盘等。在事务提交时,数据库会先将事务的操作记录写入日志文件,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将数据从内存缓冲区写入磁盘,确保即使在系统出现故障后,也可以根据日志文件恢复数据。

RPC 的同步和异步调用的实现

RPC 同步调用实现

  • 请求 - 响应模型:在同步 RPC 调用中,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然后阻塞等待服务器的响应。就像打电话一样,你提出一个问题(发送请求),然后等待对方回答(接收响应),在对方回答之前你什么都不做。例如,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客户端调用一个远程的函数来获取用户的账户余额。客户端发送包含用户 ID 等信息的请求后,会一直等待服务器返回账户余额信息。
  • 底层实现细节
    • 网络通信协议:通常采用基于 TCP 或者 HTTP 等协议进行通信。TCP 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保证请求能够准确地发送到服务器并且接收响应。如果使用 HTTP 协议,一般是通过 POST 或者 GET 方法发送请求数据,服务器根据请求的 URL 和参数进行处理后返回响应。
    •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在发送请求之前,客户端需要将请求参数序列化为字节流,以便在网络上传输。常用的序列化方法有 JSON、XML、Protobuf 等。服务器收到请求字节流后,进行反序列化,将其转换为可以处理的参数形式。同样,在返回响应时,服务器将结果序列化,客户端收到后进行反序列化得到最终的结果。
    • 函数调用映射:在服务器端,需要有一个机制将接收到的请求映射到对应的函数进行处理。这可以通过一个函数注册表或者反射机制来实现。例如,根据请求中的函数名或者方法编号,在服务器端找到对应的函数进行调用,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RPC 异步调用实现

  • 事件驱动模型:异步 RPC 调用不要求客户端阻塞等待响应。客户端发送请求后,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当服务器返回响应时,通过事件或者回调函数来通知客户端。这就好比你发送一封邮件(请求)后,可以继续做其他事情,当收到对方的回信(响应)时,会有一个提醒(事件或回调)告诉你。例如,在一个文件上传系统中,客户端发起文件上传请求(异步 RPC 调用)后,可以继续响应用户的其他操作,当文件上传完成后,服务器通过回调函数通知客户端上传结果。
  • 底层实现细节
    • 消息队列和回调机制:异步 RPC 通常会使用消息队列来存储发送的请求和接收的响应。客户端将请求放入消息队列后,有专门的发送线程将请求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处理完请求后,将响应放入另一个消息队列。客户端会注册一个回调函数,当收到响应消息队列中的消息时,触发回调函数来处理响应。
    • 线程或协程管理:为了实现异步操作,可能需要使用多个线程或者协程。在客户端,发送请求的线程和处理响应的线程可以是不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协程是一种轻量级的线程,可以在一个线程内实现异步操作,通过暂停和恢复协程的执行来模拟异步的效果,减少线程切换的开销。
    • 状态管理:由于异步调用过程中,客户端在发送请求后可能已经执行了其他很多操作,所以需要对每个请求的状态进行管理。例如,记录请求是否已经发送、是否已经收到响应、响应是否已经处理等状态。这可以通过一个状态表或者对象来实现,以便在收到响应时能够正确地处理和更新状态。

多线程模拟的异步调用

在多线程环境下模拟异步调用主要是利用线程的独立性和非阻塞特性。

当要模拟异步调用时,首先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执行需要长时间运行的任务,就像发送一个请求到远程服务一样。例如,有一个函数longRunningTask代表一个耗时的操作,如文件下载或者复杂的计算任务。可以通过std::thread来开启一个新线程执行这个任务。

void longRunningTask() {// 模拟长时间运行的任务,比如进行大量计算或者I/O操作// 这里简单地用一个循环来表示耗时操作for (int i = 0; i < 1000000; ++i) {// 一些操作}
}

在主线程中,不需要等待这个任务完成就可以继续执行其他操作。这就实现了类似异步调用的效果。主线程可以继续处理用户输入、更新界面或者执行其他不依赖于longRunningTask结果的操作。

为了获取longRunningTask的结果,可以使用一些同步机制,如条件变量或者信号量。当longRunningTask完成后,通过这些同步机制来通知主线程结果已经准备好。例如,使用std::condition_variable

std::condition_variable cv;
std::mutex mtx;
bool taskCompleted = false;
void longRunningTask() {// 任务执行内容// 任务完成后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mtx);taskCompleted = true;cv.notify_one();
}

在主线程中,可以等待这个条件变量来获取任务完成的信号。

std::thread worker(longRunningTask);
// 主线程继续其他操作
// 当需要获取任务结果时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mtx);
cv.wait(lock, [] { return taskCompleted; });
worker.join();

这样,通过多线程的方式模拟了异步调用,使得程序在等待某个耗时任务完成的同时能够高效地利用 CPU 资源进行其他操作。

为什么使用 protobuf 及其好处

Protobuf(Protocol Buffers)是一种语言中立、平台中立的序列化数据结构的方法,有诸多优点。

首先,Protobuf 在数据序列化方面效率很高。它采用紧凑的二进制格式进行数据编码,相比于传统的文本格式(如 XML、JSON),在相同的数据内容下,Protobuf 生成的数据体积更小。这对于网络传输和存储都非常有利。例如,在一个网络通信频繁的分布式系统中,如果使用 JSON 格式传输数据,可能会因为数据量较大而占用较多的带宽和传输时间,而 Protobuf 可以大大减少数据传输量,提高通信效率。

其次,Protobuf 具有良好的跨语言支持特性。它定义了一种中立的接口描述语言(IDL),通过这个 IDL 可以生成多种编程语言(如 C++、Java、Python 等)的代码。这使得不同语言编写的系统之间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比如,一个用 C++ 编写的服务器和一个用 Python 编写的客户端,可以通过 Protobuf 来定义数据结构,然后各自生成对应的代码来进行高效的通信。

另外,Protobuf 在数据结构的定义和更新方面很方便。当数据结构需要改变时,只要更新.proto 文件(Protobuf 的接口描述文件)中的定义,然后重新生成代码即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向后兼容性。例如,添加一个新的字段到数据结构中,旧的代码仍然可以正常读取没有改变的部分,新的代码可以利用新添加的字段,这对于大型系统的迭代升级非常重要。

从性能角度看,Protobuf 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速度很快。它在设计上避免了一些文本格式解析时的复杂操作,如 XML 的标签解析和 JSON 的键值对解析等。这使得在处理大量数据的快速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场景下,Protobuf 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减少处理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gdb 如何 debug 多线程程序

gdb 提供了一系列功能来调试多线程程序。

首先,可以使用info threads命令来查看程序中所有线程的基本信息。这个命令会列出每个线程的编号、状态(如运行、阻塞等)以及线程当前执行的函数。这有助于快速了解程序中有多少个线程在运行,以及它们的大致状态。

在调试过程中,可以通过thread <thread - number>命令切换到指定的线程进行调试。例如,如果发现某个线程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出现死锁或者异常退出,可以使用这个命令切换到该线程,然后使用其他 gdb 命令(如bt命令查看栈回溯信息)来查找问题所在。

设置断点也是调试多线程程序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代码的关键位置设置断点,当程序运行到断点时,gdb 会暂停所有线程的执行。对于多线程程序,每个线程在运行到断点时都会暂停。例如,在一个多线程的生产者 - 消费者模型中,可以在生产者线程和消费者线程的关键代码部分(如生产和消费操作)设置断点,然后观察线程之间的交互和数据的流动。

另外,gdb 还支持对线程特定变量的监视。可以使用watch命令来监视一个变量,当变量的值发生变化时,gdb 会暂停程序并通知用户。在多线程环境下,这可以帮助发现不同线程对共享变量的操作是否正确。例如,在一个多线程的计数器程序中,通过watch命令监视计数器变量,观察不同线程对其的更新操作是否符合预期。

gdb 还可以设置线程特定的条件断点。通过break <location> if <condition>命令,可以设置一个只有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才会触发的断点。在多线程程序中,可以为不同的线程设置不同的条件断点,以便更精确地调试每个线程的行为。

gdb 如何从一个线程跳转到另外一个线程

在 gdb 中,要从一个线程跳转到另一个线程,步骤如下。

首先,使用info threads命令查看所有线程的信息。这会显示出每个线程的编号、状态以及当前执行的函数等内容。这一步是为了确定要跳转到的目标线程的编号。

例如,在一个复杂的多线程服务器程序中,可能会有多个线程处理不同的客户端请求或者执行不同的后台任务。通过info threads可以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线程。

然后,使用thread <thread - number>命令来切换到指定的线程。其中<thread - number>是目标线程的编号。例如,如果想切换到编号为 3 的线程,就输入thread 3

切换线程后,gdb 后续的调试命令(如设置断点、查看变量等)就会应用到新切换的线程上。这样就可以像调试单线程程序一样对目标线程进行调试。可以在目标线程的关键代码位置设置断点,使用continue命令让线程继续运行直到遇到断点,然后使用print命令查看线程中的变量值,使用stepnext命令单步调试等操作,深入了解目标线程的执行情况,查找程序中的问题。

C++ 的可执行文件从开始执行到开始运行 main 函数之前,发生了哪些过程

在 C++ 可执行文件开始执行到运行 main 函数之前,会经历多个重要的过程。

首先是程序加载阶段。操作系统的加载器会将可执行文件从磁盘加载到内存中。这个过程包括读取可执行文件的文件头,根据文件头中的信息来确定程序的代码段、数据段等在内存中的布局位置。可执行文件的格式(如在 Linux 下的 ELF 格式)定义了这些段的结构和加载方式。

在加载代码段时,会将程序的机器指令加载到内存的相应位置,并且设置代码段的内存保护属性,通常为只读和可执行,以防止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意外修改自己的指令。对于数据段,会加载已经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值。对于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存储在 BSS 段),会在内存中为它们预留空间,并初始化为默认值(如 0 或空指针)。

接着是动态链接过程(如果程序依赖动态链接库)。当程序使用了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或者变量时,加载器会查找并加载这些动态链接库。它会根据可执行文件中记录的动态链接库的信息(如在 ELF 文件中的.dynamic 段),在系统的标准库路径或者指定的路径下找到对应的动态链接库文件。然后,将动态链接库加载到内存中,并进行符号解析。符号解析是指将程序中引用的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和变量的符号与实际的内存地址进行匹配,以便在程序运行时能够正确地调用这些函数和访问变量。

在完成加载和动态链接后,会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对于全局对象和静态对象,它们的构造函数会被调用。这些对象的初始化顺序是按照它们在文件中的定义顺序进行的。例如,如果有一个全局的类对象,它的构造函数会在 main 函数之前被调用,用于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工作,如分配资源、初始化成员变量等。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还可能会进行一些系统相关的设置,如设置程序的栈大小、堆的初始参数等。这些设置为程序的后续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运行环境,直到最后才开始执行 main 函数,进入程序的主体逻辑部分。

c 继承 b 继承 a,每个类各有两个虚函数,问 c 的虚函数表虚函数指针有几个

在这种多层继承且每层都有虚函数的情况下,对于类 C 来说,它只有一个虚函数指针(vptr)。

当一个类包含虚函数时,编译器会为这个类创建一个虚函数表(vtable),并且该类的每个对象内部会有一个隐藏的虚函数指针(vptr),这个 vptr 会在对象构造时被初始化,指向该对象所属类的 vtable。

在本题的继承层次中,虽然类 ABC 每层都有两个虚函数,但最终类 C 作为整个继承体系最底层的派生类,它的对象只需要一个 vptr 来指向其自身的 vtable 即可。这个 vtable 会包含类 ABC 中所有虚函数的地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通常是先基类虚函数后派生类虚函数的顺序)。

当通过基类指针或引用调用虚函数时,程序会根据对象的 vptr 找到对应的 vtable,然后通过 vtable 中的函数指针来调用正确的虚函数版本。所以,不管继承层次有多复杂,只要是一个类的对象,就只会有一个虚函数指针指向其所属类的虚函数表,这里类 C 的对象同样也只有一个虚函数指针。

100 层楼,2 颗一模一样的玻璃球,找出玻璃球在多少层掉下来会碎,最少需要尝试多少次(算法问题)

这是一个经典的策略规划类算法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种逐步逼近的策略来解决,以达到最少的尝试次数。

首先,我们把楼层分成若干个区间。

假设我们从第 n 层开始扔第一颗玻璃球,如果第一颗球在第 n 层没碎,那我们就继续往更高的楼层扔,每次增加 n - 1 层(这是关键的策略调整点,后面会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间隔)。比如,第一颗球在第 n 层没碎,下一次就去第 n + (n - 1) 层扔,如果还没碎,就再去第 n + (n - 1) + (n - 2) 层扔,以此类推。

一旦第一颗球碎了,我们就开始用第二颗球,从第一颗球碎的那一层的下一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上试,直到第二颗球也碎了,就能确定出玻璃球刚好会碎的楼层。

现在来确定这个 n 的值,使得总的尝试次数最少。

假设第一颗球最多扔了 x 次就碎了,那么我们扔第一颗球的楼层依次是 nn + (n - 1)n + (n - 1) + (n - 2)、…… 、n + (n - 1) + (n - 2) +... + (n - (x - 1))

这些楼层数之和应该尽可能接近但不超过 100。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些楼层数之和为 nx - x(x - 1)/2

我们要找到合适的 n 和 x,使得 nx - x(x - 1)/2 最接近 100,同时还要考虑第二颗球最多可能需要尝试的次数。

经过计算和分析,当 n = 14 时比较合适。

按照这个策略,第一颗球最多扔 14 次就会碎(假设在第 91 层碎了,即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105,但实际不会超过 100,这里只是说明计算过程)。

然后用第二颗球从第 78 层(第一颗球碎的那一层的下一层,即 91 - 14 + 1 = 78)开始一层一层往上试,最多再试 13 次(因为第一颗球已经试过 14 次中的 1 次在 91 层)。

所以,最少需要尝试的次数是 14 次(取第一颗球和第二颗球尝试次数中的最大值)。

这种策略通过合理划分区间和利用两颗玻璃球的特点,在保证能找出玻璃球刚好会碎的楼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了总的尝试次数。

相关文章:

Momenta C++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vtable 的创建时机 在 C 中&#xff0c;vtable&#xff08;虚函数表&#xff09;是在编译阶段创建的。当一个类包含虚函数时&#xff0c;编译器会为这个类生成一个 vtable。vtable 本质上是一个函数指针数组&#xff0c;其中每个元素指向一个虚函数的实现。这个表的布局是由编译…...

AI 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优势、挑战及应对策略

AI 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优势、挑战及应对策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xff0c;AI大模型正在逐步渗透到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xff0c;从代码自动生成到智能测试&#xff0c;AI的应用正在重塑传统的软件开发流程。本篇文章将分析AI在软件开发流程中带来的优势&#xff0…...

langchain runnable

LangChain 文档详细解析 LangChain 是一个用于构建与语言模型&#xff08;如GPT-4&#xff09;交互的框架。本文档介绍了LangChain v0.1版本中的Runnable接口及其相关功能。 目录 Runnable接口输入和输出模式使用示例异步方法事件流并行处理 1. Runnable接口 为了简化自定义…...

nginx配置不缓存资源

方法1 location /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add_header Cache-Control no-cache,no-store;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include mime.types;if ($request_filename ~* .*\.(htm|html)$)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private, no-store, no-cache, must-revali…...

Linux系统程序设计--4.进程

程序与进程 内核中的进程结构 task_struct(进程表项和进程控制块) 位于/usr/src/linux-headers-4.15.0-213-generic/include/linux/sched.h C程序启动过程 进程终止方式 进程终止函数 atexit 小案例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lib…...

springboot/ssm网购平台管理系统Java在线购物商城管理平台web电商源码

springboot/ssm网购平台管理系统Java在线购物商城管理平台web电商源码 基于springboot(可改ssm)vue项目 开发语言&#xff1a;Java 框架&#xff1a;springboot/可改ssm vue JDK版本&#xff1a;JDK1.8&#xff08;或11&#xff09; 服务器&#xff1a;tomcat 数据库&…...

2024年Android面试总结

2024年Android面试总结 1.动画类型有哪些&#xff1f;插值器原理&#xff1f; 2.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区别&#xff1f; 3.jvm内存模型&#xff1f; 4.线程池7大核心参数及原理&#xff1f; 5.Android多进程通信方式有哪些&#xff1f;各自的优缺点&#xff1f; 6…...

UE5 slate BlankProgram独立程序系列

源码版Engine\Source\Programs\中copy BlankProgram文件夹&#xff0c;重命名为ASlateLearning&#xff0c;修改所有文件命名及内部名称。 ASlateLearning.Target.cs // Copyright Epic Game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using UnrealBuildTool;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

小米PC电脑手机互联互通,小米妙享,小米电脑管家,老款小米笔记本怎么使用,其他品牌笔记本怎么使用,一分钟教会你

说在前面 之前我们体验过妙享中心&#xff0c;里面就有互联互通的全部能力&#xff0c;现在有了小米电脑管家&#xff0c;老款的笔记本竟然用不了&#xff0c;也可以理解&#xff0c;毕竟老款笔记本做系统研发的时候没有预留适配的文件补丁&#xff0c;至于其他品牌的winPC小米…...

家庭智慧工程师:如何通过科技提升家居生活质量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xff0c;家居生活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住”的地方。随着物联网&#xff08;IoT&#xff09;、人工智能&#xff08;AI&#xff09;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xff0c;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抱智慧家居技术&#xff0c;将他们的家变得更加智能化、便捷和…...

云计算-华为HCIA-学习笔记

笔者今年7月底考取了华为云计算方向的HCIE认证&#xff0c;回顾从IA到IE的学习和项目实战&#xff0c;想整合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历程&#xff0c;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讨论&#xff01; 第二章&#xff1a;服务器基础 服务器是什么&#xff1f; 服务器本质上就是个性能超强的…...

webgl threejs 云渲染(服务器渲染、后端渲染)解决方案

云渲染和流式传输共享三维模型场景 1、本地无需高端GPU设备即可提供三维项目渲染 云渲染和云流化媒体都可以让3D模型共享变得简单便捷。配备强大GPU的远程服务器早就可以处理密集的处理工作&#xff0c;而专有应用程序&#xff0c;用户也可以从任何个人设备查看全保真模型并与…...

【中间件】Redis

一、什么是Redis Redis是一个开源&#xff08;BSD许可&#xff09;&#xff0c;内存存储的数据结构服务器&#xff0c;可用作数据库&#xff0c;高速缓存和消息队列代理。它支持字符串、哈希表、列表、集合、有序集合&#xff0c;位图&#xff0c;hyperloglogs等数据类型。内置…...

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

题目 【2010年国考省级以上&#xff08;含副省级&#xff09;申论真题】2&#xff0e;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xff0c;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xff0c;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xff01;”这句话的理解。&#xff08;10分&#xff09…...

Java SE 与 Java EE:基础与进阶的探索之旅

在编程世界中&#xff0c;Java语言以其跨平台、面向对象、丰富的类库等特点&#xff0c;成为了众多开发者和企业的首选编程语言。而Java SE与Java EE&#xff0c;作为Java平台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xff0c;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使命&#xff0c;同时又紧密相连&#xff0c;共同构…...

PH热榜 | 2024-11-24

DevNow 是一个精简的开源技术博客项目模版&#xff0c;支持 Vercel 一键部署&#xff0c;支持评论、搜索等功能&#xff0c;欢迎大家体验。 在线预览 1. AutoFlow Studio 标语&#xff1a;借助简化的AI质检&#xff0c;更快发布产品&#xff0c;更聪明地进行测试。 介绍&…...

LLM 系列学习教程

LLM101 检查 Tokenizer 词表大小与 LLM 的 Embedding 和 LM_head 输入大小是否匹配对 SBert 进行训练、预测、评估使其进行相似度计算对 BERT 进行训练、预测、评估使其进行文本分类使用 CLIP 模型进行文本图像匹配对 JoinBERT 进行训练、预测使其进行对话意图和槽位联合识别对…...

基于yolov8、yolov5的茶叶等级检测识别系统(含UI界面、训练好的模型、Python代码、数据集)

摘要&#xff1a;茶叶等级检测在茶叶生产、质量控制和市场销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xff0c;不仅能帮助相关部门实时监测茶叶质量&#xff0c;还为智能化检测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本文介绍了一款基于YOLOv8、YOLOv5等深度学习框架的茶叶等级检测模型&#xff0c;该模…...

Excel求和如何过滤错误值

一、问题的提出 平时&#xff0c;我们在使用Excel时&#xff0c;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求和了&#xff0c;一说到求和你可能想到用sum函数&#xff0c;但是如果sum的求和区域有#value #Div等错误值怎么办&#xff1f;如下图&#xff0c;记算C列中工资的总和。 直接用肯定会报错&…...

头文件包含

大家好&#xff0c;今天我们来聊聊头文件包含这方面的知识&#xff0c;并且在这里提出几个问题&#xff0c;头文件多次包含有什么影响吗&#xff1f;“”和〈〉这两种方式都能包含标准头文件吗&#xff1f; 一.文件包含 #include指令可以使另外一个文件被编译。就像它实际出现…...

37_U-Net网络详解

1.U-Net 网络概述 U-Net 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xff0c;广泛用于图像的语义分割任务。U-Net 网络的结构特别适合医学影像分割&#xff0c;尤其在少量训练数据的情况下表现优异。该网络由一个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组成&#xff0c;具有对称的“U”形结构&#xff0c;因此得名为 U…...

fastapi入门

好的&#xff0c;我将为您生成一个更详细、易于理解的 FastAPI 入门学习文档&#xff0c;特别是对复杂概念&#xff08;如依赖注入&#xff09;进行深入解释&#xff0c;帮助您在没有太多基础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 FastAPI。 FastAPI 入门学习文档 目录 简介环境搭建 2…...

RabbitMQ 之 死信队列

一、死信的概念 先从概念解释上搞清楚这个定义&#xff0c;死信&#xff0c;顾名思义就是无法被消费的消息&#xff0c;字面意思可以这样理 解&#xff0c;一般来说&#xff0c;producer 将消息投递到 broker 或者直接到 queue 里了&#xff0c;consumer 从 queue 取出消息进行…...

Android-如何实现Apng动画播放

01 Apng是什么 Apng&#xff08;Animated 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xff09;顾名思义是基于 PNG 格式扩展的一种动画格式&#xff0c;增加了对动画图像的支持&#xff0c;同时加入了 24 位图像和8位 Alpha 透明度的支持&#xff0c;并且向下兼容 PNG。 Google封面图 02 A…...

微服务系统架构图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单一应用程序开发为一组小型服务的架构风格。每个服务都在自己的进程中运行&#xff0c;它们之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xff08;如 HTTP/REST 或消息队列&#xff09;进行相互协作。以下是关于微服务系统架构的简要介绍&#xff1a;一、核心特点独立部署 …...

04 —— Webpack打包CSS代码

加载器css-loader &#xff1a;解析css代码 webpack 中文文档 | webpack中文文档 | webpack中文网 加载器style-loader&#xff1a;把解析后的css代码插入到DOM style-loader | webpack 中文文档 | webpack中文文档 | webpack中文网 准备css代码&#xff0c;放到src/login目…...

【数据结构专栏】二叉搜索树(Binary Search Tree)的剖析?

文章目录 &#x1f9e8;前言1、二叉搜索树的基本概念&#xff1f;2、二叉搜索树的节点结构组成&#xff1f;3、二叉搜索树的插入操作&#xff1f;4、二叉搜索树的删除操作&#xff1f;5、二叉搜索树的遍历&#xff1f; 6、二叉搜索树的性能分析&#xff1f; &#x1f389;完整代…...

SSM全家桶 1.Maven

或许总要彻彻底底地绝望一次 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 24.11.20 maven在如今的idea中已经实现自动配置&#xff0c;不需要我们手动下载 一、Maven的简介和快速入门 Maven 是一款为 Java 项目构建管理、依赖管理的工具(软件)&#xff0c;使用 Maven 可以自动化构建测试、打包和发…...

前端三剑客(二):CSS

目录 1. CSS 基础 1.1 什么是 CSS 1.2 语法格式 1.3 引入方式 1.3.1 行内样式 1.3.2 内部样式 1.3.3 外部样式 1.4 CSS 编码规范 2. 选择器 2.1 标签选择器 2.2 id 选择器 2.3 class 选择器(类选择器) 2.4 复合选择器 2.5 通配符选择器 3. 常用 CSS 样式 3.1 c…...

解析html将表格插入word文档

用到依赖包 <dependency><groupId>org.jsoup</groupId><artifactId>jsoup</artifactId><version>1.15.2</version></dependency><dependency><groupId>org.aspectj</groupId><artifactId>aspectjweav…...

Java核心知识详解:String类、StringBuffer、数组及日期时间的全面解析

&#x1f680; 作者 &#xff1a;“码上有前” &#x1f680; 文章简介 &#xff1a;Java &#x1f680; 欢迎小伙伴们 点赞&#x1f44d;、收藏⭐、留言&#x1f4ac; 标题 Java核心知识详解&#xff1a;String类、StringBuffer、数组及日期时间的全面解析 摘要 在Java中…...

唯一设备序列号(UID)、唯一产品识别码(UPI)和备份寄存器BKP

文章目录 一、唯一设备序列号UID二、唯一产品识别码UPI三、备份寄存器BKP 一、唯一设备序列号UID MCU 系列产品内置两个不同长度的唯一设备序列号&#xff0c;分别为 96 位的 UID(Unique device ID)和 128 位的UCID(Unique Customer ID)&#xff0c;这两个设备序列号存放在闪存…...

Kafka - 消费者程序仅消费一半分区消息的问题

1. 问题描述 修改安全服务状态有时逻辑正常有时候逻辑不正常&#xff0c;排查incident服务的日志发现消息可以正常发送到 kafka topic &#xff0c;但是incident-cron 服务有时候有拉取消息的日志有时候没有日志。 kafka 生产者可以将消息正常发送到 kafka topic &#xff0c…...

养老院管理系统+小程序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智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是以业务为牵引、场景为驱动&#xff0c;围绕“老人”业务域&#xff0c;持续沉淀和打磨形成适应不同养老业务发展需要的业务能力&#xff0c;推动业务模式升级&#xff0c;为养老服务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xff0c;并依托实体站点与养老机构实现线上线下…...

K8s 下通过prometheus监控 nginx

k8s 下有两个版本的nginx ingress 分别是 ingress nginx 以及 nginx ingress Ingress-nginx 与 Nginx-ingress - LeoZhanggg - 博客园 这里我讨论的是 nginx ingress Nginx Ingress 使用Prometheus 导出数据 nginx ingress 本身支持通过支持这个提供prometheus 格式的…...

基于SpringBoot的京东绿谷旅游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源码+定制+开发)

博主介绍&#xff1a; ✌我是阿龙&#xff0c;一名专注于Java技术领域的程序员&#xff0c;全网拥有10W粉丝。作为CSDN特邀作者、博客专家、新星计划导师&#xff0c;我在计算机毕业设计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xff0c;我也是掘金、华为云、阿里云、InfoQ等平台…...

使用Redis生成全局唯一id

为了生成一个符合要求的分布式全局ID&#xff0c;我们可以使用 StringRedisTemplate 来实现。这个ID由三部分组成&#xff1a; 符号位&#xff08;1 bit&#xff09;&#xff1a;始终为0&#xff0c;表示正数。时间戳&#xff08;31 bit&#xff09;&#xff1a;表示从某个起始…...

pytorch自定义算子导出onnx

文章目录 1、为什么要自定义算子&#xff1f;2、如何自定义算子3、自定义算子导出onnx4、example1、重写一个pytorch 自定义算子&#xff08;实现自定义激活函数&#xff09;2、现有算子上封装pytorch 自定义算子&#xff08;实现动态放大超分辨率模型&#xff09; 1、为什么要…...

从搭建uni-app+vue3工程开始

技术栈 uni-app、vue3、typescript、vite、sass、uview-plus、pinia、axios 一、项目搭建 1、创建以 typescript 开发的工程 npx degit dcloudio/uni-preset-vue#vite-ts my-vue3-project2、安装sass npm install -D sass// 安装sass-loader&#xff0c;注意需要版本10&…...

波点音乐自动点击

波点音乐 import uiautomator2 as u2 import time import sys import os# 动态点击时间&#xff0c;打印剩余时间 def dynamic_sleep(seconds):wait_time secondsfor i in range(wait_time):print(f"Waiting... {wait_time - i} seconds remaining")sys.stdout.flu…...

【一篇搞定配置】wget 下载与安装(Window)

&#x1f308; 个人主页&#xff1a;十二月的猫-CSDN博客 &#x1f525; 系列专栏&#xff1a; &#x1f3c0;各种软件安装与配置_十二月的猫的博客-CSDN博客 &#x1f4aa;&#x1f3fb; 十二月的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xff0c;十二点的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 目录 1.…...

2025年春招修订版《C/C++笔面试系列》(1) C语言经典笔面试题(上)

C语言是嵌入式开发的常用语言&#xff0c;也是主要语言&#xff0c;很多企业在招聘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时&#xff0c;C语言的熟练程度是一个重要考察点。笔试也是以C语言为主&#xff0c;所以想要拿到面试机会&#xff0c;还得通过C语言笔试&#xff0c;本专题总结了各大企业C语言…...

【042C】基于51RFID门禁系统(LCD12864显示)【Proteus仿真+Keil程序+报告+原理图】

☆、设计硬件组成&#xff1a;51单片机最小系统RFID读卡器4*4矩阵键盘AT24C02存储芯片LCD12864液晶显示继电器蜂鸣器LED灯。 1、设计采用STC89C52、AT89C52、AT89S52作为主控芯片&#xff0c;采用LCD12864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门禁系统&#xff1b; 2、系统集成两种解锁方式&am…...

scratch二次开发:blockly工作区垃圾桶和进度条的隐藏和显示

大家好&#xff0c;我是小黄。 本期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实现blockly工作区的垃圾桶和进度条的显示和隐藏实现。 本次基于的项目源码大家可以关注小黄回复垃圾桶自行获取。 一.垃圾桶的显示和实现。 在blockly中&#xff0c;我们进行块的删除的时候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xf…...

【STM32】MPU6050初始化常用寄存器说明及示例代码

一、MPU6050常用配置寄存器 1、电源管理寄存器1&#xff08; PWR_MGMT_1 &#xff09; 此寄存器允许用户配置电源模式和时钟源。 DEVICE_RESET &#xff1a;用于控制复位的比特位。设置为1时复位 MPU6050&#xff0c;内部寄存器恢复为默认值&#xff0c;复位结束…...

LDR6020驱动的Type-C接口显示器解决方案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xff0c;Type-C接口凭借其高速数据传输、强大的电力传输能力以及便捷的正反可插设计&#xff0c;正逐渐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主流接口标准。在显示器领域&#xff0c;Type-C接口的引入不仅简化了线缆连接&#xff0c;还为用户带来了更丰富的功能…...

Spring Boot + Android 实现登录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xff0c;许多应用需要通过移动端实现与服务器的交互功能&#xff0c;其中登录是最常见且基础的一种功能。通过登录&#xff0c;用户可以获得独特的身份标识&#xff0c;从而访问特定的资源或服务。本篇博客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 Spring Boot 和 Android 实…...

【通俗理解】边际化技巧在概率论中的应用——从公式到实例

【通俗理解】边际化技巧在概率论中的应用——从公式到实例 关键词提炼 #边际化技巧 #概率论 #联合概率 #条件概率 #积分计算 #概率分布 #贝叶斯推断 第一节&#xff1a;边际化技巧的类比与核心概念【尽可能通俗】 边际化技巧&#xff0c;就像是你在一个复杂的概率迷宫中&am…...

Chen_AdaMV-MoE_Adaptive_Multi-Task_Vision_Mixture-of-Experts 译文

摘要 稀疏激活的专家混合&#xff08;MoE&#xff09;正在成为多任务学习&#xff08;MTL&#xff09;的一个有前途的范例。 MoE 不是将多个任务的知识压缩到单个模型中&#xff0c;而是分离参数空间&#xff0c;仅利用给定任务类型及其输入的相关模型片段&#xff0c;从而提供…...

多线程下使用数据库 - 20241124

问题 并发性较低&#xff0c;每秒千次但是较高一致性&#xff0c;比如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判断是否执行某个操作 存在的问题是&#xff0c;如何只锁定判断相关的数据&#xff0c;而不影响数据库操作无关数据。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 解决方案 利用数据InnoDB引擎的LBCC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