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 学习笔记】I2C通信协议
注:通信协议的设计背景 3:00~10:13
I2C 通讯协议(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由Phiilps公司开发的,由于它引脚少,硬件实现简单,可扩展性强, 不需要USART、CAN等通讯协议的外部收发设备,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系统内多个集成电路(IC)间的通讯。
I2C总线是一种用于芯片之间进行通信的串行总线。它由两条线组成:串行时钟线(SCL)和串行数据线(SDA)。这种总线允许多个设备在同一条总线上进行通信。
物理层
I2C通讯设备之间的常用连接方式见图
I2C通信协议是一种通用的总线协议。I2C通信协议有以下特征:
- (1) 它是一个支持设备的总线。“总线”指多个设备共用的信号线。在一个I2C通讯总线中, 可连接多个I2C通讯设备,支持多个通讯主机及多个通讯从机。
- (2) 一个I2C总线只使用两条总线线路,一条双向串行数据线(SDA) , 一条串行时钟线 (SCL)。数据线即用来表示数据,时钟线用于数据收发同步。
- (3) 每个连接到总线的设备都有一个独立的地址, 主机可以利用这个地址进行不同设备之间的访问。
- (4) 总线通过上拉电阻接到电源。当I2C设备空闲时,会输出高阻态, 而当所有设备都空闲,都输出高阻态时,由上拉电阻把总线拉成高电平。
- (5) 多个主机同时使用总线时,为了防止数据冲突, 会利用仲裁方式决定由哪个设备占用总线。
- (6) 具有三种传输模式:标准模式传输速率为100kbit/s ,快速模式为400kbit/s , 高速模式下可达 3.4Mbit/s,但目前大多I2C设备尚不支持高速模式。
- (7) 连接到相同总线的 IC 数量受到总线的最大电容 400pF 限制
- SDA数据线在每个SCL的时钟周期传输一位数据,SCL为高电平的时候SDA表示的数据有效。
- 应答信号和非应答信号I2C的数据和地址传输都带响应。
一主多从是指单片机作为主机,主导I2C总线的运行。挂在I2C总线上的所有外部模块都是从机,只有被主机点名后才能控制I2C总线,不能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访问I2C总线,以防止冲突。这就像在课堂上,老师是主机,学生是从机。未经点名允许,学生不能发言,但可以被动地听老师讲课。
另外,I2C还支持多主多从模型,即多个主机。在多主多从模型中,总线上任何一个模块都可以主动跳出来说,接下来我就是主机,你们都得听我的。这就像在教室里,老师正在讲课,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打断一下,接下来让我来说,所有同学听我指挥。但是,同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人说话,这时就相当于发生了总线冲突。在总线冲突时,I2C协议会进行仲裁,仲裁胜利的一方取得总线控制权,失败的一方自动变回从机。由于时钟线也由主机控制,所以在多主机的模型下还要进行时钟同步。多主机的情况下,协议是比较复杂的。本课程仅使用一主多从模型。
以上是有关I2C的设计背景和基本功能。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I2C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作为一个通信协议,I2C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上作出规定。硬件上的规定包括电路的连接方式、端口的输入输出模式等;软件上的规定包括时序的定义、字节的传输方式、高位先行还是低位先行等。这些硬件和软件的规定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通信协议。
协议层
I2C的协议定义了通讯的起始和停止信号、数据有效性、响应、仲裁、时钟同步和地址广播等环节。
I2C基本读写过程
先看看I2C通讯过程的基本结构,它的通讯过程见图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下12C的硬件规定,也就是I2C的硬件电路
I2C的硬件电路
这个图就是I2C的典型电路模型,这个模型采用了一主多从的结构。在左侧,我们可以看到CPU作为主设备,控制着总线并拥有很大的权利。其中,主机对SCL线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无论何时何地,主机都负责掌控SCL线。在空闲状态下,主机还可以主动发起对SDA的控制。但是,从机发送数据或应答时,主机需要将SDA的控制权转交给从机。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被控IC,它们是挂载在12C总线上的从机设备,如姿态传感器、OLED、存储器、时钟模块等。这些从机的权利相对较小。对于SCL时钟线,它们在任何时刻都只能被动的读取,不允许控制SCL线;对于SDA数据线,从机也不允许主动发起控制,只有在主机发送读取从机的命令后,或从机应答时,从机才能短暂地取得SDA的控制权。这就是一主多从模型中协议的规定。
然后我们来看接线部分。所有I2C设备的SCL和SDA都连接在一起。主机的SCL线拉出来,所有从机的SCL都接在这上面。主机的SDA线也是一样,拉出来,所有从机的SDA接在这上面。这就是SCL和SDA的接线方式。
那到现在,我们先不继续往后看了,先忽略这两个电阻,那到现在,假设我们就这样连接,那如何规定每个设备SCL和SDA的输入输出模式呢?
由于现在是一主多从结构,主机拥有SCL的绝对控制权,因此主机的SCL可以配置成推挽输出,所有从机的SCL都配置成浮空输入或上拉输入。数据流向为主机发送、所有从机接收。但是到SDA线这里就比较复杂了,因为这是半双工协议,所以主机的SDA在发送时是输出,在接收时是输入。同样地,从机的SDA也会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反复切换。如果能够协调好输入输出的切换时机就没有问题。但是这样做的话,如果总线时序没有协调好,就极有可能发生两个引脚同时处于输出的状态。如果此时一个引脚输出高电平,一个引脚输出低电平,就会造成电源短路的情况,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I2C的设计规定所有设备不输出强上拉的高电平,而是采用外置弱上拉电阻加开漏输出的电路结构。这两点规定对应于前面提到的“设备的SCL和SDA均要配置成开漏输出模式”以及“SCL和SDA各添加一个上拉电阻,阻值一般为4.7KΩ左右”。对应上面这个图。
所有的设备,包括CPU和被控IC,它们的引脚内部结构都如上图所示。图左侧展示的是SCL的结构,其中SClk代表SCL;右侧则是SDA的结构,其中DATA代表SDA。引脚的信号输入都可以通过一个数据缓冲器或施密特触发器进行,因为输入对电路无影响,所以任何设备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输入。然而,在输出部分,采用的是开漏输出的配置。
正常的推挽输出方式如下:上面一个开关管连接正极,下面一个开关管连接负极。当上面导通时,输出高电平;下面导通时,输出低电平。因为这是通过开关管直接连接到正负极的,所以这是强上拉和强下拉的模式。
而开漏输出呢,就是去掉这个强上拉的开关管,输出低电平时,下管导通,是强下拉,输出高电平时,下管断开,但是没有上管了,此时引脚处于浮空的状态,这就是开漏输出。
和这里图示是一样的,输出低电平,这个开关管导通,引脚直接接地,是强下拉,输出高电平,这个开关管断开,引脚什么都不接,处于浮空状态,这样的话,所有的设备都只能输出低电平而不能输出高电平,为了避免高电平造成的引脚浮空,这时就需要在总线外面,SCL和SDA各外置一个上拉电阻,这是通过一个电阻拉到高电平的,所以这是一个弱上拉。
UP主用弹簧和杆子的模型解释这一段硬件电路设计
这样做的好处是:
- 第一,完全杜绝了电源短路现象,保证电路的安全。你看所有人无论怎么拉杆子或者放手,杆子都不会处于一个被同时强拉和强推的状态,即使有多个人同时往下拉杆子,也没问题
- 第二,避免了引脚模式的频繁切换。开漏加弱上拉的模式,同时兼具了输入和输出的功能,你要是想输出,就去拉杆子或放手,操作杆子变化就行了,你要是想输入,就直接放手,然后观察杆子高低就行了,因为开漏模式下,输出高电平就相当于断开引脚,所以在输入之前,可以直接输出高电平,不需要再切换成输入模式了。
- 第三,就是这个模式会有一个“线与”的现象。就是只要有任意一个或多个设备输出了低电平,总线就处于低电平,只有所有设备都输出高电平,总线才处于高电平。I2C可以利用这个电路特性执行多主机模式下的时钟同步和总线仲裁,所以这里SCL虽然在一主多从模式下可以用推挽输出,但是它仍然采用了开漏加上拉输出的模式,因为在多主机模式下会利用到这个特征。
好,以上就是I2C的硬件电路设计,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学习软件,也就是时序的设计了。
I2C时序设计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I2C规定的一些时序基本单元。
起始和终止条件
起始条件是指SCL高电平期间,SDA从高电平切换到低电平。在I2C总线处于空闲状态时,SCL和SDA都处于高电平状态,由外挂的上拉电阻保持。当主机需要数据收发时,会首先产生一个起始条件。这个起始条件是,SCL保持高电平,然后把SDA拉低,产生一个下降沿。当从机捕获到这个SCL高电平,SDA下降沿信号时,就会进行自身的复位,等待主机的召唤。之后,主机需要将SCL拉低。这样做一方面是占用这个总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这些基本单元的拼接。这样,除了起始和终止条件,每个时序单元的SCL都是以低电平开始,低电平结束。
终止条件是,SCL高电平期间,SDA从低电平切换到高电平。SCL先放开并回弹到高电平,SDA再放开并回弹高电平,产生一个上升沿。这个上升沿触发终止条件,同时终止条件之后,SCL和SDA都是高电平,回归到最初的平静状态。这个起始条件和终止条件就类似串口时序里的起始位和停止位。一个完整的数据帧总是以起始条件开始、终止条件结束。另外,起始和终止都是由主机产生的。因此,从机必须始终保持双手放开,不允许主动跳出来去碰总线。如果允许从机这样做,那么就会变成多主机模型,不在本节的讨论范围之内。这就是起始条件和终止条件的含义。
发送一个字节
接着继续看,在起始条件之后,这时就可以紧跟着一个发送一个字节的时序单元,如何发送一个字节呢?
就这样的流程,主机拉低SCL,把数据放在SDA上,主机松开SCL,从机读取SDA的数据,在SCL的同步下,依次进行主机发送和从机接收,循环8次,就发送了8位数据,也就是一个字节,另外注意,这里是高位先行,所以第一位是一个字节的最高位B7,然后依次是次高位B6…
接收一个字节
那我们再继续看最后两个基本单元,就是应答机制的设计。
发送应答和接收应答
发一字节收一位,收一字节发一位
应用:
I2C从机地址
12C的完整时序,主要有指定地址写,当前地址读和指定地址读这3种。
首先注意的是,我们这个12C是一主多从的模型,主机可以访问总线上的任何一个设备,那如何发出指令,来确定要访问的是哪个设备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为每个从设备分配一个唯一的设备地址。这些地址就像是每个设备的名字,主机通过发送这些地址来确定要与哪个设备通信。
当主机发送一个地址时,所有的从设备都会收到这个地址。但是,只有与发送的地址匹配的设备会响应主机的读写操作。
在I2C总线中,每个挂载的设备的地址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当主机发送一个地址时,多个设备响应,就会导致混乱。
在12C协议标准中,从机设备地址分为7位和10位两种。我们今天主要讨论7位地址,因为它们相对简单且应用广泛。
每个I2C设备在出厂时都会被分配一个7位的地址。例如,MPU6050的7位地址是1101 000,而AT24C02的7位地址是1010 000。不同型号的芯片地址是不同的,但相同型号的芯片地址是相同的。
如果多个相同型号的芯片挂载在同一条总线上,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地址的最后几位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MPU6050的地址可以通过ADO引脚来改变,而AT24C02的地址可以通过A0、A1、A2引脚来改变。这样,即使相同型号的芯片,挂载在同一个总线上,也可以通过切换地址低位的方式,保证每个设备的地址都是唯一的。这就是12C设备的从机地址。
下面时序讲解详情
注意:时序里面的RA是接收从机的应答位(Receive Ack, RA)
指定地址写
(Sláve Address + R/W) 中最后一位 0=W(写),根据协议规定,紧跟着的单元,就得是接收从机的应答位(Receive Ack, RA),在这个时刻,主机要释放SDA,
所以如果单看主机的波形,应该是这样,
释放SDA之后,引脚电平回弹到高电平,但是根据协议规定,从机要在这个位拉低SDA,所以单看从机的波形,应该是这样(绿色线)
该应答的时候,从机立刻拽住SDA,然后应答结束之后,从机再放开SDA,那现在综合两者的波形,结合线与的特性,在主机释放SDA之后,由于SDA也被从机拽住了,所以主机松手后,SDA并没有回弹高电平,这个过程,就代表从机产生了应答。最终高电平期间,主机读取SDA,发现是0,就说明,我进行寻址,有人给我应答了。如果主机读取SDA,发现是1,就说明,我进行寻址,应答位期间,我松手了,但是没人拽住它,没人给我应答,那就直接产生停止条件吧,并提示一些信息,这就是应答位。
然后这个上升沿,就是应答位结束后,从机释放SDA产生的,从机交出了SDA的控制权,因为从机要在低电平尽快变换数据,所以这个上升沿和SCL的下降沿,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当前地址读
指定地址读
指定地址读=指定地址写+当前地址读
Sr (Start Repeat)的意思就是重复起始条件,因为指定读写标志位只能是跟着起始条件的第一个字节,所以如果想切换读写方向,只能再来个起始条件。然后起始条件后,重新寻址并且指定读写标志位
代码实战:10-1 软件I2C读写MPU6050
由于我们这个代码使用的是软件I2C,就是用普通的GPIO口,手动翻转电平实现的协议,它并不需要STM32内部的外设资源支持,所以这里的端口(SDA,SCL),其实可以任意指定,不局限于这两个端口,你也可以SCL接PAO,SDA接PB12,或者SCL接PA8,SDA接PA9看,等等等等,接在任意的两个普通的GPIO口就可以。
软件I2C,只需要用gpio的读写函数就行了,就不用I2C的库函数了。
程序的整体框架:
MyI2C.h
#ifndef __MYI2C_H
#define __MYI2C_Hvoid MyI2C_Init(void);
void MyI2C_Start(void);
void MyI2C_Stop(void);
void MyI2C_SendByte(uint8_t Byte);
uint8_t MyI2C_ReceiveByte(void);
void MyI2C_SendAck(uint8_t AckBit);
uint8_t MyI2C_ReceiveAck(void);#endif
MyI2C.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Delay.h"/*引脚配置层*//*** 函 数:I2C写SCL引脚电平* 参 数:BitValue 协议层传入的当前需要写入SCL的电平,范围0~1* 返 回 值:无* 注意事项:此函数需要用户实现内容,当BitValue为0时,需要置SCL为低电平,当BitValue为1时,需要置SCL为高电平*/
void MyI2C_W_SCL(uint8_t BitValue)
{GPIO_WriteBit(GPIOB, GPIO_Pin_10, (BitAction)BitValue); //根据BitValue,设置SCL引脚的电平Delay_us(10); //延时10us,防止时序频率超过要求
}/*** 函 数:I2C写SDA引脚电平* 参 数:BitValue 协议层传入的当前需要写入SDA的电平,范围0~0xFF* 返 回 值:无* 注意事项:此函数需要用户实现内容,当BitValue为0时,需要置SDA为低电平,当BitValue非0时,需要置SDA为高电平*/
void MyI2C_W_SDA(uint8_t BitValue)
{GPIO_WriteBit(GPIOB, GPIO_Pin_11, (BitAction)BitValue); //根据BitValue,设置SDA引脚的电平,BitValue要实现非0即1的特性Delay_us(10); //延时10us,防止时序频率超过要求
}/*** 函 数:I2C读SDA引脚电平* 参 数:无* 返 回 值:协议层需要得到的当前SDA的电平,范围0~1* 注意事项:此函数需要用户实现内容,当前SDA为低电平时,返回0,当前SDA为高电平时,返回1*/
uint8_t MyI2C_R_SDA(void)
{uint8_t BitValue;BitValue = 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B, GPIO_Pin_11); //读取SDA电平Delay_us(10); //延时10us,防止时序频率超过要求return BitValue; //返回SDA电平
}/*** 函 数:I2C初始化* 参 数:无* 返 回 值:无* 注意事项:此函数需要用户实现内容,实现SCL和SDA引脚的初始化*/
void MyI2C_Init(void)
{/*开启时钟*/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B, ENABLE); //开启GPIOB的时钟/*GPIO初始化*/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OD;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0 | GPIO_Pin_11;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GPIO_Init(GPIOB, &GPIO_InitStructure); //将PB10和PB11引脚初始化为开漏输出/*设置默认电平*/GPIO_SetBits(GPIOB, GPIO_Pin_10 | GPIO_Pin_11); //设置PB10和PB11引脚初始化后默认为高电平(释放总线状态)
}/*协议层*//*** 函 数:I2C起始* 参 数:无* 返 回 值:无*/
void MyI2C_Start(void)
{MyI2C_W_SDA(1); //释放SDA,确保SDA为高电平MyI2C_W_SCL(1); //释放SCL,确保SCL为高电平MyI2C_W_SDA(0); //在SCL高电平期间,拉低SDA,产生起始信号MyI2C_W_SCL(0); //起始后把SCL也拉低,即为了占用总线,也为了方便总线时序的拼接
}/*** 函 数:I2C终止* 参 数:无* 返 回 值:无*/
void MyI2C_Stop(void)
{MyI2C_W_SDA(0); //拉低SDA,确保SDA为低电平MyI2C_W_SCL(1); //释放SCL,使SCL呈现高电平MyI2C_W_SDA(1); //在SCL高电平期间,释放SDA,产生终止信号
}/*** 函 数:I2C发送一个字节* 参 数:Byte 要发送的一个字节数据,范围:0x00~0xFF* 返 回 值:无*/
void MyI2C_SendByte(uint8_t Byte)
{uint8_t i;for (i = 0; i < 8; i ++) //循环8次,主机依次发送数据的每一位{MyI2C_W_SDA(Byte & (0x80 >> i)); //使用掩码的方式取出Byte的指定一位数据并写入到SDA线MyI2C_W_SCL(1); //释放SCL,从机在SCL高电平期间读取SDAMyI2C_W_SCL(0); //拉低SCL,主机开始发送下一位数据}
}/*** 函 数:I2C接收一个字节* 参 数:无* 返 回 值:接收到的一个字节数据,范围:0x00~0xFF*/
uint8_t MyI2C_ReceiveByte(void)
{uint8_t i, Byte = 0x00; //定义接收的数据,并赋初值0x00,此处必须赋初值0x00,后面会用到MyI2C_W_SDA(1); //接收前,主机先确保释放SDA,避免干扰从机的数据发送for (i = 0; i < 8; i ++) //循环8次,主机依次接收数据的每一位{MyI2C_W_SCL(1); //释放SCL,主机机在SCL高电平期间读取SDAif (MyI2C_R_SDA() == 1){Byte |= (0x80 >> i);} //读取SDA数据,并存储到Byte变量//当SDA为1时,置变量指定位为1,当SDA为0时,不做处理,指定位为默认的初值0MyI2C_W_SCL(0); //拉低SCL,从机在SCL低电平期间写入SDA}return Byte; //返回接收到的一个字节数据
}/*** 函 数:I2C发送应答位* 参 数:Byte 要发送的应答位,范围:0~1,0表示应答,1表示非应答* 返 回 值:无*/
void MyI2C_SendAck(uint8_t AckBit)
{MyI2C_W_SDA(AckBit); //主机把应答位数据放到SDA线MyI2C_W_SCL(1); //释放SCL,从机在SCL高电平期间,读取应答位MyI2C_W_SCL(0); //拉低SCL,开始下一个时序模块
}/*** 函 数:I2C接收应答位* 参 数:无* 返 回 值:接收到的应答位,范围:0~1,0表示应答,1表示非应答*/
uint8_t MyI2C_ReceiveAck(void)
{uint8_t AckBit; //定义应答位变量MyI2C_W_SDA(1); //接收前,主机先确保释放SDA,避免干扰从机的数据发送MyI2C_W_SCL(1); //释放SCL,主机机在SCL高电平期间读取SDAAckBit = MyI2C_R_SDA(); //将应答位存储到变量里MyI2C_W_SCL(0); //拉低SCL,开始下一个时序模块return AckBit; //返回定义应答位变量
}
函数逻辑:
-
void MyI2C_Start(void)
如果起始条件之前SCL和SDA已经是高电平了,那先释放哪一个是一样的效果,但是在指定地址读中,为了改变读写标志位,我们这个Start还要兼容这里的重复起始条件Sr。
Sr最开始,SCL是低电平,SDA电平不敢确定,所以保险起见,我们趁SCL是低电平,先确保释放SDA,再释放SCL,这时SDA和SCL都是高电平,然后再拉低SDA、拉低SCL,这样这个Start就可以兼容起始条件和重复起始条件了。
【如果先释放SCL,在SCL高电平期间再释放SDA会被误以为是终止条件;这里Sr是需要重新生成一个开始条件即SCL高电平期间,SDA从高变低。如果不先拉低SDA,就容易造成。SCL高电平期间,SDA从低变高。变成结束信号了。】 -
void MyI2C_Stop(void)
在这里,如果Stop开始时,那就先释放SCL,再释放SDA就行了,但是在这个时序单元开始时,SDA并不一定是低电平,所以为了确保之后释放SDA能产生上升沿,我们要在时序单元开始时,先拉低SDA,然后再释放SCL、释放SDA。 -
void MyI2C_SendByte(uint8_t Byte)
发送一个字节时序开始时,SCL是低电平,实际上,除了终止条件,SCL以高电平结束,所有的单元我们都会保证SCL以低电平结束,这样方便各个单元的拼接。
补充:
Byte & 0x80
就是用按位与的方式,取出数据的某一位或某几位,感觉这里准确的讲是检查位是否为1,而不是取出最高位 -
…
MPU6050_Reg.h
#ifndef __MPU6050_REG_H
#define __MPU6050_REG_H#define MPU6050_SMPLRT_DIV 0x19
#define MPU6050_CONFIG 0x1A
#define MPU6050_GYRO_CONFIG 0x1B
#define MPU6050_ACCEL_CONFIG 0x1C#define MPU6050_ACCEL_XOUT_H 0x3B
#define MPU6050_ACCEL_XOUT_L 0x3C
#define MPU6050_ACCEL_YOUT_H 0x3D
#define MPU6050_ACCEL_YOUT_L 0x3E
#define MPU6050_ACCEL_ZOUT_H 0x3F
#define MPU6050_ACCEL_ZOUT_L 0x40
#define MPU6050_TEMP_OUT_H 0x41
#define MPU6050_TEMP_OUT_L 0x42
#define MPU6050_GYRO_XOUT_H 0x43
#define MPU6050_GYRO_XOUT_L 0x44
#define MPU6050_GYRO_YOUT_H 0x45
#define MPU6050_GYRO_YOUT_L 0x46
#define MPU6050_GYRO_ZOUT_H 0x47
#define MPU6050_GYRO_ZOUT_L 0x48#define MPU6050_PWR_MGMT_1 0x6B
#define MPU6050_PWR_MGMT_2 0x6C
#define MPU6050_WHO_AM_I 0x75#endif
MPU6050.h
#ifndef __MPU6050_H
#define __MPU6050_Hvoid MPU6050_WriteReg(uint8_t RegAddress, uint8_t Data);
uint8_t MPU6050_ReadReg(uint8_t RegAddress);void MPU6050_Init(void);
uint8_t MPU6050_GetID(void);
void MPU6050_GetData(int16_t *AccX, int16_t *AccY, int16_t *AccZ, int16_t *GyroX, int16_t *GyroY, int16_t *GyroZ);#endif
MPU6050.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MyI2C.h"
#include "MPU6050_Reg.h"#define MPU6050_ADDRESS 0xD0 //MPU6050的I2C从机地址/*** 函 数:MPU6050写寄存器* 参 数:RegAddress 寄存器地址,范围:参考MPU6050手册的寄存器描述* 参 数:Data 要写入寄存器的数据,范围:0x00~0xFF* 返 回 值:无*/
void MPU6050_WriteReg(uint8_t RegAddress, uint8_t Data)
{MyI2C_Start(); //I2C起始MyI2C_SendByte(MPU6050_ADDRESS); //发送从机地址,读写位为0,表示即将写入MyI2C_ReceiveAck(); //接收应答MyI2C_SendByte(RegAddress); //发送寄存器地址MyI2C_ReceiveAck(); //接收应答MyI2C_SendByte(Data); //发送要写入寄存器的数据MyI2C_ReceiveAck(); //接收应答MyI2C_Stop(); //I2C终止
}/*** 函 数:MPU6050读寄存器* 参 数:RegAddress 寄存器地址,范围:参考MPU6050手册的寄存器描述* 返 回 值:读取寄存器的数据,范围:0x00~0xFF*/
uint8_t MPU6050_ReadReg(uint8_t RegAddress)
{uint8_t Data;MyI2C_Start(); //I2C起始MyI2C_SendByte(MPU6050_ADDRESS); //发送从机地址,读写位为0,表示即将写入MyI2C_ReceiveAck(); //接收应答MyI2C_SendByte(RegAddress); //发送寄存器地址MyI2C_ReceiveAck(); //接收应答MyI2C_Start(); //I2C重复起始MyI2C_SendByte(MPU6050_ADDRESS | 0x01); //发送从机地址,读写位为1,表示即将读取MyI2C_ReceiveAck(); //接收应答Data = MyI2C_ReceiveByte(); //接收指定寄存器的数据MyI2C_SendAck(1); //发送应答,给从机非应答,终止从机的数据输出MyI2C_Stop(); //I2C终止return Data;
}/*** 函 数:MPU6050初始化* 参 数:无* 返 回 值:无*/
void MPU6050_Init(void)
{MyI2C_Init(); //先初始化底层的I2C/*MPU6050寄存器初始化,需要对照MPU6050手册的寄存器描述配置,此处仅配置了部分重要的寄存器*/MPU6050_WriteReg(MPU6050_PWR_MGMT_1, 0x01); //电源管理寄存器1,取消睡眠模式,选择时钟源为X轴陀螺仪MPU6050_WriteReg(MPU6050_PWR_MGMT_2, 0x00); //电源管理寄存器2,保持默认值0,所有轴均不待机MPU6050_WriteReg(MPU6050_SMPLRT_DIV, 0x09); //采样率分频寄存器,配置采样率MPU6050_WriteReg(MPU6050_CONFIG, 0x06); //配置寄存器,配置DLPFMPU6050_WriteReg(MPU6050_GYRO_CONFIG, 0x18); //陀螺仪配置寄存器,选择满量程为±2000°/sMPU6050_WriteReg(MPU6050_ACCEL_CONFIG, 0x18); //加速度计配置寄存器,选择满量程为±16g
}/*** 函 数:MPU6050获取ID号* 参 数:无* 返 回 值:MPU6050的ID号*/
uint8_t MPU6050_GetID(void)
{return MPU6050_ReadReg(MPU6050_WHO_AM_I); //返回WHO_AM_I寄存器的值
}/*** 函 数:MPU6050获取数据* 参 数:AccX AccY AccZ 加速度计X、Y、Z轴的数据,使用输出参数的形式返回,范围:-32768~32767* 参 数:GyroX GyroY GyroZ 陀螺仪X、Y、Z轴的数据,使用输出参数的形式返回,范围:-32768~32767* 返 回 值:无*/
void MPU6050_GetData(int16_t *AccX, int16_t *AccY, int16_t *AccZ, int16_t *GyroX, int16_t *GyroY, int16_t *GyroZ)
{uint8_t DataH, DataL; //定义数据高8位和低8位的变量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XOUT_H); //读取加速度计X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XOUT_L); //读取加速度计X轴的低8位数据*AccX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YOUT_H); //读取加速度计Y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YOUT_L); //读取加速度计Y轴的低8位数据*AccY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ZOUT_H); //读取加速度计Z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ZOUT_L); //读取加速度计Z轴的低8位数据*AccZ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XOUT_H); //读取陀螺仪X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XOUT_L); //读取陀螺仪X轴的低8位数据*GyroX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YOUT_H); //读取陀螺仪Y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YOUT_L); //读取陀螺仪Y轴的低8位数据*GyroY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ZOUT_H); //读取陀螺仪Z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ZOUT_L); //读取陀螺仪Z轴的低8位数据*GyroZ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
}
main.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Delay.h"
#include "OLED.h"
#include "MPU6050.h"uint8_t ID; //定义用于存放ID号的变量
int16_t AX, AY, AZ, GX, GY, GZ; //定义用于存放各个数据的变量int main(void)
{/*模块初始化*/OLED_Init(); //OLED初始化MPU6050_Init(); //MPU6050初始化/*显示ID号*/OLED_ShowString(1, 1, "ID:"); //显示静态字符串ID = MPU6050_GetID(); //获取MPU6050的ID号OLED_ShowHexNum(1, 4, ID, 2); //OLED显示ID号while (1){MPU6050_GetData(&AX, &AY, &AZ, &GX, &GY, &GZ); //获取MPU6050的数据OLED_ShowSignedNum(2, 1, AX, 5); //OLED显示数据OLED_ShowSignedNum(3, 1, AY, 5);OLED_ShowSignedNum(4, 1, AZ, 5);OLED_ShowSignedNum(2, 8, GX, 5);OLED_ShowSignedNum(3, 8, GY, 5);OLED_ShowSignedNum(4, 8, GZ, 5);}
}
那之前的课程我们用的是软件I2C,手动拉低或释放时钟线,然后再手动对每个数据位进行判断,拉低或释放数据线,这样来产生这个的波形,这是软件I2C。由于12C是同步时序,这每一位的持续时间要求不严格,或许中途暂停一下时序,影响都不大,所以2C是比较容易用软件模拟的。
在实际项目中,软件模拟的I2C也是非常常见的,但是作为一个协议标准,I2C通信,也是可以有硬件收发电路的。就像之前的串口通信一样,我们先讲了串口的时序波形,但是在程序中,我们并没有用软件去手动翻转电平来实现这个波形,这是因为串口是异步时序,每一位的时间要求很严格,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所以串口时序虽然可以用软件模拟,但是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另外,由于串口的硬件收发器在单片机中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基本上每个单片机都有串口的硬件资源,而且硬件实现的串口使用起来还非常简单,所以,串口通信,我们基本都是借助硬件收发器来实现的。
I2C通信外设
硬件实现串口(USART)的使用流程:首先配置USART外设,然后写入数据寄存器DR,然后硬件收发器就会自动生成波形发送出去,最后我们等待发送完成的标志位即可。
回到I2C这里,I2C也可以有软件模拟和硬件收发器自动操作这两种异步时序,对于串口这样的异步时序,软件实现麻烦,硬件实现简单,所以串口的实现基本是全部倒向硬件。而对于I2C这样的同步时序来说,软件实现简单灵活,硬件实现麻烦,但可以节省软件资源、可以实现完整的多主机通信模型等,各有优缺点。
I2C框图
I2C基本结构
代码实战:10-2硬件I2C读写MPU6050
MPU6050.h
#ifndef __MPU6050_H
#define __MPU6050_Hvoid MPU6050_WriteReg(uint8_t RegAddress, uint8_t Data);
uint8_t MPU6050_ReadReg(uint8_t RegAddress);void MPU6050_Init(void);
uint8_t MPU6050_GetID(void);
void MPU6050_GetData(int16_t *AccX, int16_t *AccY, int16_t *AccZ, int16_t *GyroX, int16_t *GyroY, int16_t *GyroZ);#endif
MPU6050_REG.h
#ifndef __MPU6050_REG_H
#define __MPU6050_REG_H#define MPU6050_SMPLRT_DIV 0x19
#define MPU6050_CONFIG 0x1A
#define MPU6050_GYRO_CONFIG 0x1B
#define MPU6050_ACCEL_CONFIG 0x1C#define MPU6050_ACCEL_XOUT_H 0x3B
#define MPU6050_ACCEL_XOUT_L 0x3C
#define MPU6050_ACCEL_YOUT_H 0x3D
#define MPU6050_ACCEL_YOUT_L 0x3E
#define MPU6050_ACCEL_ZOUT_H 0x3F
#define MPU6050_ACCEL_ZOUT_L 0x40
#define MPU6050_TEMP_OUT_H 0x41
#define MPU6050_TEMP_OUT_L 0x42
#define MPU6050_GYRO_XOUT_H 0x43
#define MPU6050_GYRO_XOUT_L 0x44
#define MPU6050_GYRO_YOUT_H 0x45
#define MPU6050_GYRO_YOUT_L 0x46
#define MPU6050_GYRO_ZOUT_H 0x47
#define MPU6050_GYRO_ZOUT_L 0x48#define MPU6050_PWR_MGMT_1 0x6B
#define MPU6050_PWR_MGMT_2 0x6C
#define MPU6050_WHO_AM_I 0x75#endif
MPU6050.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MPU6050_Reg.h"#define MPU6050_ADDRESS 0xD0 //MPU6050的I2C从机地址/*** 函 数:MPU6050等待事件* 参 数:同I2C_CheckEvent* 返 回 值:无*/
void MPU6050_WaitEvent(I2C_TypeDef* I2Cx, uint32_t I2C_EVENT)
{uint32_t Timeout;Timeout = 10000; //给定超时计数时间while (I2C_CheckEvent(I2Cx, I2C_EVENT) != SUCCESS) //循环等待指定事件{Timeout --; //等待时,计数值自减if (Timeout == 0) //自减到0后,等待超时{/*超时的错误处理代码,可以添加到此处*/break; //跳出等待,不等了}}
}/*** 函 数:MPU6050写寄存器* 参 数:RegAddress 寄存器地址,范围:参考MPU6050手册的寄存器描述* 参 数:Data 要写入寄存器的数据,范围:0x00~0xFF* 返 回 值:无*/
void MPU6050_WriteReg(uint8_t RegAddress, uint8_t Data)
{I2C_GenerateSTART(I2C2, ENABLE); //硬件I2C生成起始条件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MODE_SELECT); //等待EV5I2C_Send7bitAddress(I2C2, MPU6050_ADDRESS, I2C_Direction_Transmitter); //硬件I2C发送从机地址,方向为发送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TRANSMITTER_MODE_SELECTED); //等待EV6I2C_SendData(I2C2, RegAddress); //硬件I2C发送寄存器地址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BYTE_TRANSMITTING); //等待EV8I2C_SendData(I2C2, Data); //硬件I2C发送数据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BYTE_TRANSMITTED); //等待EV8_2I2C_GenerateSTOP(I2C2, ENABLE); //硬件I2C生成终止条件
}/*** 函 数:MPU6050读寄存器* 参 数:RegAddress 寄存器地址,范围:参考MPU6050手册的寄存器描述* 返 回 值:读取寄存器的数据,范围:0x00~0xFF*/
uint8_t MPU6050_ReadReg(uint8_t RegAddress)
{uint8_t Data;I2C_GenerateSTART(I2C2, ENABLE); //硬件I2C生成起始条件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MODE_SELECT); //等待EV5I2C_Send7bitAddress(I2C2, MPU6050_ADDRESS, I2C_Direction_Transmitter); //硬件I2C发送从机地址,方向为发送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TRANSMITTER_MODE_SELECTED); //等待EV6I2C_SendData(I2C2, RegAddress); //硬件I2C发送寄存器地址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BYTE_TRANSMITTED); //等待EV8_2I2C_GenerateSTART(I2C2, ENABLE); //硬件I2C生成重复起始条件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MODE_SELECT); //等待EV5I2C_Send7bitAddress(I2C2, MPU6050_ADDRESS, I2C_Direction_Receiver); //硬件I2C发送从机地址,方向为接收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RECEIVER_MODE_SELECTED); //等待EV6I2C_AcknowledgeConfig(I2C2, DISABLE); //在接收最后一个字节之前提前将应答失能I2C_GenerateSTOP(I2C2, ENABLE); //在接收最后一个字节之前提前申请停止条件MPU6050_WaitEvent(I2C2, I2C_EVENT_MASTER_BYTE_RECEIVED); //等待EV7Data = I2C_ReceiveData(I2C2); //接收数据寄存器I2C_AcknowledgeConfig(I2C2, ENABLE); //将应答恢复为使能,为了不影响后续可能产生的读取多字节操作return Data;
}/*** 函 数:MPU6050初始化* 参 数:无* 返 回 值:无*/
void MPU6050_Init(void)
{/*开启时钟*/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I2C2, ENABLE); //开启I2C2的时钟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B, ENABLE); //开启GPIOB的时钟/*GPIO初始化*/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OD;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0 | GPIO_Pin_11;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GPIO_Init(GPIOB, &GPIO_InitStructure); //将PB10和PB11引脚初始化为复用开漏输出/*I2C初始化*/I2C_InitTypeDef I2C_InitStructure; //定义结构体变量I2C_InitStructure.I2C_Mode = I2C_Mode_I2C; //模式,选择为I2C模式I2C_InitStructure.I2C_ClockSpeed = 50000; //时钟速度,选择为50KHzI2C_InitStructure.I2C_DutyCycle = I2C_DutyCycle_2; //时钟占空比,选择Tlow/Thigh = 2I2C_InitStructure.I2C_Ack = I2C_Ack_Enable; //应答,选择使能I2C_InitStructure.I2C_AcknowledgedAddress = I2C_AcknowledgedAddress_7bit; //应答地址,选择7位,从机模式下才有效I2C_InitStructure.I2C_OwnAddress1 = 0x00; //自身地址,从机模式下才有效I2C_Init(I2C2, &I2C_InitStructure); //将结构体变量交给I2C_Init,配置I2C2/*I2C使能*/I2C_Cmd(I2C2, ENABLE); //使能I2C2,开始运行/*MPU6050寄存器初始化,需要对照MPU6050手册的寄存器描述配置,此处仅配置了部分重要的寄存器*/MPU6050_WriteReg(MPU6050_PWR_MGMT_1, 0x01); //电源管理寄存器1,取消睡眠模式,选择时钟源为X轴陀螺仪MPU6050_WriteReg(MPU6050_PWR_MGMT_2, 0x00); //电源管理寄存器2,保持默认值0,所有轴均不待机MPU6050_WriteReg(MPU6050_SMPLRT_DIV, 0x09); //采样率分频寄存器,配置采样率MPU6050_WriteReg(MPU6050_CONFIG, 0x06); //配置寄存器,配置DLPFMPU6050_WriteReg(MPU6050_GYRO_CONFIG, 0x18); //陀螺仪配置寄存器,选择满量程为±2000°/sMPU6050_WriteReg(MPU6050_ACCEL_CONFIG, 0x18); //加速度计配置寄存器,选择满量程为±16g
}/*** 函 数:MPU6050获取ID号* 参 数:无* 返 回 值:MPU6050的ID号*/
uint8_t MPU6050_GetID(void)
{return MPU6050_ReadReg(MPU6050_WHO_AM_I); //返回WHO_AM_I寄存器的值
}/*** 函 数:MPU6050获取数据* 参 数:AccX AccY AccZ 加速度计X、Y、Z轴的数据,使用输出参数的形式返回,范围:-32768~32767* 参 数:GyroX GyroY GyroZ 陀螺仪X、Y、Z轴的数据,使用输出参数的形式返回,范围:-32768~32767* 返 回 值:无*/
void MPU6050_GetData(int16_t *AccX, int16_t *AccY, int16_t *AccZ, int16_t *GyroX, int16_t *GyroY, int16_t *GyroZ)
{uint8_t DataH, DataL; //定义数据高8位和低8位的变量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XOUT_H); //读取加速度计X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XOUT_L); //读取加速度计X轴的低8位数据*AccX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YOUT_H); //读取加速度计Y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YOUT_L); //读取加速度计Y轴的低8位数据*AccY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ZOUT_H); //读取加速度计Z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ACCEL_ZOUT_L); //读取加速度计Z轴的低8位数据*AccZ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XOUT_H); //读取陀螺仪X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XOUT_L); //读取陀螺仪X轴的低8位数据*GyroX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YOUT_H); //读取陀螺仪Y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YOUT_L); //读取陀螺仪Y轴的低8位数据*GyroY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DataH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ZOUT_H); //读取陀螺仪Z轴的高8位数据DataL = MPU6050_ReadReg(MPU6050_GYRO_ZOUT_L); //读取陀螺仪Z轴的低8位数据*GyroZ = (DataH << 8) | DataL; //数据拼接,通过输出参数返回
}
main.c
#include "stm32f10x.h" // Device header
#include "Delay.h"
#include "OLED.h"
#include "MPU6050.h"uint8_t ID; //定义用于存放ID号的变量
int16_t AX, AY, AZ, GX, GY, GZ; //定义用于存放各个数据的变量int main(void)
{/*模块初始化*/OLED_Init(); //OLED初始化MPU6050_Init(); //MPU6050初始化/*显示ID号*/OLED_ShowString(1, 1, "ID:"); //显示静态字符串ID = MPU6050_GetID(); //获取MPU6050的ID号OLED_ShowHexNum(1, 4, ID, 2); //OLED显示ID号while (1){MPU6050_GetData(&AX, &AY, &AZ, &GX, &GY, &GZ); //获取MPU6050的数据OLED_ShowSignedNum(2, 1, AX, 5); //OLED显示数据OLED_ShowSignedNum(3, 1, AY, 5);OLED_ShowSignedNum(4, 1, AZ, 5);OLED_ShowSignedNum(2, 8, GX, 5);OLED_ShowSignedNum(3, 8, GY, 5);OLED_ShowSignedNum(4, 8, GZ, 5);}
}
SPI通信协议
SPI协议是由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通讯协议(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即串行外围设备接口, 是一种高速全双工的通信总线。它被广泛地使用在ADC、LCD等设备与MCU间,要求通讯速率较高的场合。
学习本章时,可与I2C章节对比阅读,体会两种通讯总线的差异以及EEPROM存储器与FLASH存储器的区别。下面我们分别对SPI协议的物理层及协议层进行讲解。
SPI物理层
SPI通讯设备之间的常用连接方式见图
SPI通讯使用3条总线及片选线,3条总线分别为SCK、MOSI、MISO,片选线为SS,它们的作用介绍如下:
(1) SS ( Slave Select):从设备选择信号线,常称为片选信号线,也称为NSS、CS,以下用NSS表示。当有多个SPI从设备与SPI主机相连时, 设备的其它信号线SCK、MOSI及MISO同时并联到相同的SPI总线上,即无论有多少个从设备,都共同只使用这3条总线; 而每个从设备都有独立的这一条NSS信号线,本信号线独占主机的一个引脚,即有多少个从设备,就有多少条片选信号线。 I2C协议中通过设备地址来寻址、选中总线上的某个设备并与其进行通讯;而SPI协议中没有设备地址,它使用NSS信号线来寻址, 当主机要选择从设备时,把该从设备的NSS信号线设置为低电平,该从设备即被选中,即片选有效, 接着主机开始与被选中的从设备进行SPI通讯。所以SPI通讯以NSS线置低电平为开始信号,以NSS线被拉高作为结束信号。
(2) SCK (Serial Clock):时钟信号线,用于通讯数据同步。它由通讯主机产生,决定了通讯的速率,不同的设备支持的最高时钟频率不一样, 如STM32的SPI时钟频率最大为fpclk/2,两个设备之间通讯时,通讯速率受限于低速设备。
(3) MOSI (Master Output, Slave Input):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引脚。主机的数据从这条信号线输出, 从机由这条信号线读入主机发送的数据,即这条线上数据的方向为主机到从机。
(4) MISO (Master Input,,Slave Output):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引脚。主机从这条信号线读入数据, 从机的数据由这条信号线输出到主机,即在这条线上数据的方向为从机到主机。
SPI协议层
与I2C的类似,SPI协议定义了通讯的起始和停止信号、数据有效性、时钟同步等环节。
SPI基本通讯过程
先看看SPI通讯的通讯时序,
这是一个主机的通讯时序。NSS、SCK、MOSI信号都由主机控制产生,而MISO的信号由从机产生,主机通过该信号线读取从机的数据。 MOSI与MISO的信号只在NSS为低电平的时候才有效,在SCK的每个时钟周期MOSI和MISO传输一位数据。
以上通讯流程中包含的各个信号分解如下:
1.通讯的起始和停止信号
在图 SPI通讯时序 中的标号处,NSS信号线由高变低,是SPI通讯的起始信号。NSS是每个从机各自独占的信号线, 当从机在自己的NSS线检测到起始信号后,就知道自己被主机选中了,开始准备与主机通讯。在图中的标号处,NSS信号由低变高, 是SPI通讯的停止信号,表示本次通讯结束,从机的选中状态被取消。
2.数据有效性
MSB高位先行,LSB低位先行
SPI使用MOSI及MISO信号线来传输数据,使用SCK信号线进行数据同步。MOSI及MISO数据线在SCK的每个时钟周期传输一位数据, 且数据输入输出是同时进行的。数据传输时,MSB先行或LSB先行并没有作硬性规定,但要保证两个SPI通讯设备之间使用同样的协定, 一般都会采用图 SPI通讯时序 中的MSB先行模式。
观察图中的标号处,MOSI及MISO的数据在SCK的上升沿期间变化输出,在SCK的下降沿时被采样。即在SCK的下降沿时刻, MOSI及MISO的数据有效,高电平时表示数据“1”,为低电平时表示数据“0”。在其它时刻,数据无效,MOSI及MISO为下一次表示数据做准备。
SPI每次数据传输可以8位或16位为单位,每次传输的单位数不受限制。
3.CPOL/CPHA及通讯模式
上面讲述的图 SPI通讯时序 中的时序只是SPI中的其中一种通讯模式,SPI一共有四种通讯模式,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总线空闲时SCK的时钟状态以及数据采样时刻。为方便说明,在此引入“时钟极性CPOL”和“时钟相位CPHA”的概念。
时钟极性CPOL是指SPI通讯设备处于空闲状态时,SCK信号线的电平信号(即SPI通讯开始前、 NSS线为高电平时SCK的状态)。CPOL=0时, SCK在空闲状态时为低电平,CPOL=1时,则相反。
时钟相位CPHA是指数据的采样的时刻,当CPHA=0时,MOSI或MISO数据线上的信号将会在SCK时钟线的“奇数边沿”被采样。当CPHA=1时, 数据线在SCK的“偶数边沿”采样。见图 CPHA = 0时的SPI通讯模式 及图 CPHA = 1时的SPI通讯模式 。
我们来分析这个CPHA=0的时序图。首先,根据SCK在空闲状态时的电平,分为两种情况。 SCK信号线在空闲状态为低电平时,CPOL=0;空闲状态为高电平时,CPOL=1。
无论CPOL=0还是=1,因为我们配置的时钟相位CPHA=0,在图中可以看到,采样时刻都是在SCK的奇数边沿。 注意当CPOL=0的时候,时钟的奇数边沿是上升沿,而CPOL=1的时候,时钟的奇数边沿是下降沿。所以SPI的采样时刻不是由上升/下降沿决定的。 MOSI和MISO数据线的有效信号在SCK的奇数边沿保持不变,数据信号将在SCK奇数边沿时被采样,在非采样时刻,MOSI和MISO的有效信号才发生切换。
类似地,当CPHA=1时,不受CPOL的影响,数据信号在SCK的偶数边沿被采样,见图 CPHA=1时的SPI通讯模式_ 。
由CPOL及CPHA的不同状态,SPI分成了四种模式,见表 SPI的四种模式 , 主机与从机需要工作在相同的模式下才可以正常通讯,实际中采用较多的是“模式0”与“模式3”。
STM32的SPI特性及架构
与I2C外设一样,STM32芯片也集成了专门用于SPI协议通讯的外设。
1.STM32的SPI外设简介
STM32的SPI外设可用作通讯的主机及从机, 支持最高的SCK时钟频率为fpclk/2 (STM32F103型号的芯片默认fpclk1为36MHz, fpclk2为72MHz),完全支持SPI协议的4种模式,数据帧长度可设置为8位或16位, 可设置数据MSB先行或LSB先行。它还支持双线全双工(前面小节说明的都是这种模式)、双线单向以及单线模式。 其中双线单向模式可以同时使用MOSI及MISO数据线向一个方向传输数据,可以加快一倍的传输速度。而单线模式则可以减少硬件接线, 当然这样速率会受到影响。我们只讲解双线全双工模式。
2. STM32的SPI架构剖析
1.通讯引脚
SPI的所有硬件架构都从图 SPI架构图 中左侧MOSI、MISO、SCK及NSS线展开的。STM32芯片有多个SPI外设, 它们的SPI通讯信号引出到不同的GPIO引脚上,使用时必须配置到这些指定的引脚,见表 STM32F10x的SPI引脚 。 关于GPIO引脚的复用功能,可查阅《STM32F10x规格书》,以它为准。
其中SPI1是APB2上的设备,最高通信速率达36Mbtis/s,SPI2、SPI3是APB1上的设备,最高通信速率为18Mbits/s。除了通讯速率, 在其它功能上没有差异。其中SPI3用到了下载接口的引脚,这几个引脚默认功能是下载,第二功能才是IO口,如果想使用SPI3接口, 则程序上必须先禁用掉这几个IO口的下载功能。一般在资源不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几个IO口是专门用于下载和调试程序,不会复用为SPI3。
2. 时钟控制逻辑
SCK线的时钟信号,由波特率发生器根据“控制寄存器CR1”中的BR[0:2]位控制,该位是对fpclk时钟的分频因子, 对fpclk的分频结果就是SCK引脚的输出时钟频率,计算方法见表 BR位对fpclk的分频 。
其中的fpclk频率是指SPI所在的APB总线频率, APB1为fpclk1,APB2为fpckl2。
通过配置“控制寄存器CR”的“CPOL位”及“CPHA”位可以把SPI设置成前面分析的4种SPI模式。
3. 数据控制逻辑
SPI的MOSI及MISO都连接到数据移位寄存器上,数据移位寄存器的数据来源及目标接收、发送缓冲区以及MISO、MOSI线。 当向外发送数据的时候,数据移位寄存器以“发送缓冲区”为数据源,把数据一位一位地通过数据线发送出去;当从外部接收数据的时候, 数据移位寄存器把数据线采样到的数据一位一位地存储到“接收缓冲区”中。通过写SPI的“数据寄存器DR”把数据填充到发送缓冲区中, 通讯读“数据寄存器DR”,可以获取接收缓冲区中的内容。其中数据帧长度可以通过“控制寄存器CR1”的“DFF位”配置成8位及16位模式; 配置“LSBFIRST位”可选择MSB先行还是LSB先行。
4. 整体控制逻辑
整体控制逻辑负责协调整个SPI外设,控制逻辑的工作模式根据我们配置的“控制寄存器(CR1/CR2)”的参数而改变, 基本的控制参数包括前面提到的SPI模式、波特率、LSB先行、主从模式、单双向模式等等。在外设工作时, 控制逻辑会根据外设的工作状态修改“状态寄存器(SR)”,我们只要读取状态寄存器相关的寄存器位, 就可以了解SPI的工作状态了。除此之外,控制逻辑还根据要求,负责控制产生SPI中断信号、DMA请求及控制NSS信号线。
实际应用中,我们一般不使用STM32 SPI外设的标准NSS信号线,而是更简单地使用普通的GPIO,软件控制它的电平输出,从而产生通讯起始和停止信号。
3.通讯过程
STM32使用SPI外设通讯时,在通讯的不同阶段它会对“状态寄存器SR”的不同数据位写入参数,我们通过读取这些寄存器标志来了解通讯状态。
图 主发送器通讯过程 中的是“主模式”流程,即STM32作为SPI通讯的主机端时的数据收发过程。
主模式收发流程及事件说明如下:
(1) 控制NSS信号线, 产生起始信号(图中没有画出);
(2) 把要发送的数据写入到“数据寄存器DR”中, 该数据会被存储到发送缓冲区;
(3) 通讯开始,SCK时钟开始运行。MOSI把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一位一位地传输出去; MISO则把数据一位一位地存储进接收缓冲区中;
(4) 当发送完一帧数据的时候,“状态寄存器SR”中的“TXE标志位”会被置1,表示传输完一帧,发送缓冲区已空;类似地, 当接收完一帧数据的时候,“RXNE标志位”会被置1,表示传输完一帧,接收缓冲区非空;
(5) 等待到“TXE标志位”为1时,若还要继续发送数据,则再次往“数据寄存器DR”写入数据即可;等待到“RXNE标志位”为1时, 通过读取“数据寄存器DR”可以获取接收缓冲区中的内容。
假如我们使能了TXE或RXNE中断,TXE或RXNE置1时会产生SPI中断信号,进入同一个中断服务函数,到SPI中断服务程序后, 可通过检查寄存器位来了解是哪一个事件,再分别进行处理。也可以使用DMA方式来收发“数据寄存器DR”中的数据。
4.实战——读写串行FLASH
1.硬件连接
注意:
如果SPI通讯中的三个从机都是推挽输出(Push-Pull Output),那么在没有适当管理的情况下,当多个从设备同时驱动MISO线时,就会发生线路冲突,这可能导致数据错误和通信故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机】一般采用下面的处理方式:
片选(Chip Select):每个从设备都有一个独立的片选线,用于启用或禁用该设备的输出。当主设备想要与某个从设备通信时,它会通过激活相应的片选线来选择该从设备。未被选中的从设备会将其MISO输出设置为高阻态(High-Impedance),从而不会对MISO线产生影响。
2.软件设计
编程要点:
- 初始化通讯使用的目标引脚及端口时钟;
- 使能SPI外设的时钟;
- 配置SPI外设的模式、地址、速率等参数并使能SPI外设;
- 编写基本SPI按字节收发的函数;
- 编写对FLASH擦除及读写操作的的函数;
- 编写测试程序,对读写数据进行校验。
扩展1:SPI物理层第二种连接方式:菊花链
在数字通信世界中,在设备信号(总线信号或中断信号)以串行的方式从一 个设备依次传到下一个设备,不断循环直到数据到达目标设备的方式被称为菊花链
。
菊花链的最大缺点是因为是信号串行传输,所以一旦数据链路中的某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它下面优先级较低的设备就不可能得到服务了;
另一方面,距离主机越远的从机,获得服务的优先级越低,所以需要安排好从机的优先级,并且设置总线检测器,如果某个从机超时,则对该从机进行短路,防止单个从机损坏造成整个链路崩溃的情况;
具体的连接如下图所示:
采用一个/SS (或者/CS) 信号控制所有从器件的/CS 输入; 所有从器件接收同一个时钟信号。只有链上的第一个从器件(SLAVE 1) 从微控制器直接接收命令。 其他所有从器件都从链上前一个器件的 DOUT 输出获得其 DIN 数据。要保证菊链正常工作, 每一个从器件就必须能在给定的命令周期内(定义为每一个命令所需的时钟数) 从 DIN 引脚读入命令, 而在下一个命令周期从 DOUT 引脚输出同样的命令。 显然,从 DIN 到 DOUT 会有一个命令周期的延迟。 另外, 各个从器件只能在/CS 的上升沿执行写入的命令。 这意味着只要/CS 保持低电平, 从器件将不会执行命令, 并且会在下一个命令周期将命令通过 DOUT 引脚输出。 如果在给定命令周期之后/CS 变高, 所有从器件将立即执行写入 DIN 引脚的命令。 如果/CS 变高, 数据将不会从 DOUT 输出, 这就使得链上每个从器件可以执行不同的命令。只要菊链的这些要求能够满足, 微控制器只需三个信号(/SS、SCK 和 MOSI)就能控制网络上的所有从器件。
所以最终的数据流向图可以表示为:
SCK为时钟信号,8clks表示8个边沿信号;
其中D为数据,X为无效数据
所以不难发现,菊花链模式充分使用了SPI其移位寄存器的功能,整个链充当通信移位寄存器,每个从机在下一个时钟周期将输入数据复制到输出。
详细原理请看:SPI菊花链原理和配置
扩展2:关于stm32硬件spi的MISO口配置
在我们刚使用spi时,对于spi的io口配置可能会有一些疑惑吧,miso明明是一个输入口却配置成了复用推挽输出,是不是会有一点疑惑呢?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4 | GPIO_Pin_5 | GPIO_Pin_6 | GPIO_Pin_7;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 复用的推挽输出
MISO不是应该设置成为输入端口(GPIO_Mode_IN_FLOATING)才行的吗?其实可以设置成为输入模式,也可以设置成为复用的推挽输出。其工作都是正常的,不过建议大家还是设置成为输入端口的好,容易理解。
具体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从功能上来说,MISO应该配置为输入模式才对,但为什么也可以配置为GPIO_Mode_AF_PP?请看下面的GPIO复用功能配置框图。当一个GPIO端口配置为GPIO_Mode_AF_PP是,这个端口的内部结构框图如下:图中可以看到,片上外设的复用功能输出信号会连接到输出控制电路,然后在端口上产生输出信号。但是在芯片内部,MISO是SPI模块的输入引脚,而不是输出引脚,也就是说图中的"复用功能输出信号"根本不存在,因此"输出控制电路"不能对外产生输出信号。而另一方面看,即使在GPIO_Mode_AF_PP模式下,复用功能输入信号却与外部引脚之间相互连接,既MISO得到了外部信号的电平,实现了输入的功能。
参考文章:
什么是串行与并行?串行和并行各自有什么优越点和应用场景?
什么是同步通信?什么是异步通信?两者的优缺点是什么?
SPI协议详解(图文并茂+超详细)
关于stm32硬件spi的miso口配置
相关文章:
【STM32 学习笔记】I2C通信协议
注:通信协议的设计背景 3:00~10:13 I2C 通讯协议(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由Phiilps公司开发的,由于它引脚少,硬件实现简单,可扩展性强, 不需要USART、CAN等通讯协议的外部收发设备,现在被广…...
RAG与语义搜索:让大模型成为测试工程师的智能助手
引言 AI大模型风头正劲,自动生成和理解文本的能力让无数行业焕发新生。测试工程师也不例外——谁不想让AI自动“看懂需求、理解接口、生成用例”?然而,很多人发现:直接丢问题给大模型,答案貌似“懂行”,细…...
Nakama:让游戏与应用更具互动性和即时性
在现代游戏和应用程序开发中,实现社交互动和实时功能已成为用户体验的核心需求。为满足这种需求,许多开发者正转向分布式服务器技术,在这些技术中,Nakama 构建起了一座桥梁。Nakama 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服务器,专门为社…...
[Spring AOP 7] 动态通知调用
动态通知调用 本笔记基于黑马程序员 Spring高级源码解读 更美观清晰的版本在:Github 注意:阅读本章内容之前,建议先熟悉静态通知调用的内容 在静态通知调用一节中,我们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们谈到了调用链MethodInvocation…...
Redis 集群
集群基本介绍 广义的集群,只要是多个机器构成了分布式系统,都可以称为是一个“集群”(主从模式,哨兵模式) 狭义的集群,Redis 提供的集群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主要解决的是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
【Redis】基础命令数据结构
文章目录 基础命令keysexistsdelexpirettltype 数据结构和内部编码 在介绍数据类型前先介绍一下 Redis 的基础命令,方便理解 基础命令 keys 返回所有满足样式(pattern)的 key keys pattern 当前有如下 key PS:实际开发环境和生…...
C++(6):逻辑运算符
目录 1. 代码示例 示例 1:基础用法 示例 2:条件判断 2. 短路求值(Short-Circuit Evaluation) 代码示例 3. 实际应用场景 场景 1:输入合法性验证 场景 2:游戏状态判断 4. 注意事项 逻辑运算符用于组…...
项目管理从专家到小白
敏捷开发 Scrum 符合敏捷开发原则的一种典型且在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框架。 三个角色 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er:专注于了解业务、客户和市场要求,然后相应地确定工程团队需要完成的工作的优先顺序。 敏捷教练Scrum Master:确保 Scrum 流程顺…...
AI绘画灵感觉醒指南:从灵感源泉到创意输出
目录 一、引言 二、灵感来源 2.1 现实生活 2.2 其他艺术作品 2.3 文学作品 三、灵感转化为输入提示 3.1 明确主题与核心元素 3.2 细化描述 3.3 使用修饰词与专业术语 3.4 组合与优化提示词 四、案例分析 4.1 从现实生活获取灵感 4.2 从其他艺术作品获取灵感 4.3 …...
【Java学习】枚举(匿名类详解)
目录 一、匿名类 1.形式 2.性质 2.1匿名性 2.1.1同步性 使用场景 2.1.2复用性 2.1.3向上转型 2.2实现性 3.传参 3.1构造传全参 3.1.1过程 3.1.2效果 2.1.4原子类构造无参 4.权限 二、枚举类 1.枚举常量 2.性质 2.1多态性 2.2单例性 2.2.1private保护 2.2…...
力扣题解:2、两数相加
个人认为,该题目可以看作合并两个链表的变种题,本题与21题不同的是,再处理两个结点时,对比的不是两者的大小,而是两者和是否大于10,加法计算中大于10要进位,所以我们需要声明一个用来标记是否进…...
PyTorch API 9 - masked, nested, 稀疏, 存储
文章目录 torch.randomtorch.masked简介动机什么是 MaskedTensor? 支持的运算符一元运算符二元运算符归约操作查看与选择函数 torch.nested简介构造方法数据布局与形状支持的操作查看嵌套张量的组成元素填充张量的相互转换形状操作注意力机制 与 torch.compile 的配…...
linux测试硬盘读写速度
#!/bin/bash # 文件名: disk_rate.sh # linux测试硬盘读写速度 TEST_FILE"disk_speed_test.tmp" TEST_SIZE"1024M" echo "开始测试磁盘写入速度..." WRITE_RESULT$(dd if/dev/zero of$TEST_FILE bs$TEST_SIZE count1 oflagdirect 2…...
单片机系统设计不同开发方式的优缺点(面包板,洞洞板,PCB板)
目录 快速验证代码逻辑 涉及具体电路较多 涉及高频电路 快速验证代码逻辑 面包板,无焊接,适合快速搭建临时电路。优点应该是使用方便,不需要焊接,可以随时更换元件。但缺点可能是不稳定,接触不良,不适合高…...
数字信号处理||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基本理论的理解。 (2)了解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计算有限长序列和无限长序列信号频谱的方法。 (3)掌握用MATLA…...
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的带频偏QPSK调制信号检测识别算法matlab仿真
目录 1.算法运行效果图预览 2.算法运行软件版本 3.部分核心程序 4.算法理论概述 5.算法完整程序工程 1.算法运行效果图预览 (完整程序运行后无水印) 2.算法运行软件版本 matlab2024b 3.部分核心程序 (完整版代码包含详细中文注释和操作步骤视频)…...
数据库索引详解:原理 · 类型 · 使用 · 优化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索引(Index)是提高查询性能的利器。合理设计和使用索引,可以极大地减少 IO 操作,提升查询效率;但滥用或误用索引,却可能带来维护开销和性能瓶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ÿ…...
Java大数据可视化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溯源中的应用:GIS与实时数据流的技术融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溯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议题。传统监测手段受限于数据离散性、分析滞后性及可视化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实时决策。2025年4月27日发布的《Java大数据可视化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溯源中的应用》一文,…...
【基于 LangChain 的异步天气查询3】OpenWeather实现实时天气查询
目录 一、项目功能概述 1、城市识别(GeoNames API) 2、天气数据获取(OpenWeather API) 3、AI 分析天气(deepseek-r1) 4、异步运行支持 5、配置文件隔离(.env) 二、注册 OpenW…...
.Net HttpClient 管理客户端(初始化与生命周期管理)
HttpClient 初始化与生命周期管理 HttpClient 旨在实例化一次,并在应用程序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重复使用。 为实现复用,HttpClient类库默认使用连接池和请求管道,可以手动管理(连接池、配置管道、使用Polly); 结合IoC容器、工厂模式(提供了IHt…...
树莓派4的v4l2摄像头(csi)no cameras available,完美解决
根据2025年最新技术文档和树莓派官方支持建议,no cameras available错误通常由驱动配置冲突或硬件连接问题导致。以下是系统化解决方案: 一、核心修复步骤 强制禁用传统驱动 sudo nano /boot/firmware/config.txt确保包含以下配置(2025年新版…...
VBA将PDF文档内容逐行写入Excel
VBA是无法直接读取PDF文档的,但结合上期我给大家介绍了PDF转换工具xpdf-tools-4.05,先利用它将PDF文档转换为TXT文档,然后再将TXT的内容写入Excel,这样就间接实现了将PDF文档的内容导入Excel的操作。下面的代码将向大家演示如何实…...
【STM32 学习笔记】USART串口
注意:在串口助手的接收模式中有文本模式和HEX模式两种模式,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本模式和Hex模式是两种不同的文件编辑或浏览模式,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文本模式通常是指以ASCII编码格式表示文本文件的编辑或浏览模式。在文…...
位图布隆过滤器
1.位图 所谓位图,就是用每一位来存放某种状态,适用于海量数据,整数,数据无重复的场景。通常是用来判 断某个数据存不存在的。 如上例子,10个整数本应该存放需要40个字节,此时用位图只需要3个字节。 下面代…...
【Web】使用Vue3开发鸿蒙的HelloWorld!
文章目录 1、简介2、效果3、环境3.1、开发环境3.2、运行环境 4、实现4.1、在VSCode上使用Vue开发HelloWorld4.1.1、通过 Vite 快速创建项目4.1.2、修改 src/App.vue4.1.3、模拟Web浏览器运行 4.2、使用DevEco完成手机App端移植4.2.1、构建Vue 3项目为静态文件4.2.2、创建Harmon…...
cv_area_center()
主题 用opencv实现了halcon中area_center算子的功能, 返回region的面积,中心的行坐标和中心的列坐标 代码很简单 def cv_area_center(region):area[]row []col []for re in region:retval cv2.moments(re)area.append(retval[m00])row.append(int(r…...
Python+OpenCV实现手势识别与动作捕捉:技术解析与应用探索
引言:人机交互的新维度 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势识别与动作捕捉技术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通过Python的OpenCV库及MediaPipe等工具,开发者能够以较低门槛实现精准的手部动作识别,为虚拟现实、智能家…...
【llama-factory】Lora微调和DPO训练
微调参考 DPO参考 llama-factory官网 LoRA微调 数据集处理 数据集格式和注册 Alpaca数据集格式: [{"instruction": "人类指令(必填)","input": "人类输入(选填)","…...
JS较底层的用法,几类简单介绍
JS较底层的用法 在 JavaScript 中,“偏底层”的用法通常是指更接近语言核心、规范、底层机制的特性。这些用法不是日常开发中最常见的,但对理解语言原理、优化性能或构建框架、库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偏底层”用法或特性 1. 对象属性底层操作&am…...
当可视化遇上 CesiumJS:突破传统,打造前沿生产配套方案
CesiumJS 技术基础介绍 CesiumJS 是一款基于 JavaScript 的开源库,专门用于创建动态、交互式的地理空间可视化。它利用 WebGL 技术,能够在网页浏览器中流畅地渲染高分辨率的三维地球和地图场景。CesiumJS 支持多种地理空间数据格式,包括但不…...
使用python脚本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导出表结构
一. 准备工作 Mac 系统安装freetds brew install freetds 安装pymssql pip3 install pymssql 二.导出指定表的结构: import pymssql# 配置数据库连接参数(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server # 内网服务器地址或IP database # 数据库名称…...
Docker基础入门
Docker核心概念 Docker 可以让开发者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轻量级、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 Linux 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 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类似 iPhone 的 app&#…...
day011-权限管理专题
文章目录 1. 对比文件内容1.1 diff1.2 vimdiff 2. /etc/skel目录3. 权限基础4. 修改权限4.1 用数字权限修改4.2 用字母修改权限(ugo)4.3 修改文件所有者和用户组 5. 文件与目录权限6. permission denied 权限拒绝7. 特殊权限8. 特殊属性9. 思维导图 1. 对…...
ragflow报错:KeyError: ‘\n “序号“‘
环境: ragflowv 0.17.2 问题描述: ragflow报错:KeyError: ‘\n “序号”’ **1. 推荐表(输出json格式)** [{"},{},{"},{} ]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May 08 20:06:09 VM-0-2-ubuntu ragflow-s…...
基于FPGA的PID控制器verilog实现,包含simulink对比模型
目录 1.课题概述 2.系统测试效果 3.核心程序与模型 4.系统原理简介 5.完整工程文件 1.课题概述 根据PID控制器的原理,设计FPGA的总体架构。通常包括误差计算模块、比例运算模块、积分运算模块、微分运算模块、加法器模块以及控制信号输出模块等。同时通过simul…...
互联网大厂Java面试实录:Spring Boot与微服务架构在电商场景中的应用解析
💪🏻 1. Python基础专栏,基础知识一网打尽,9.9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Python从入门到精通 😁 2. 毕业设计专栏,毕业季咱们不慌忙,几百款毕业设计等你选。 ❤️ 3. Python爬虫专栏…...
前端开发实战:用React Hooks优化你的组件性能
问题背景 在前端开发中,React组件的性能优化是一个常见挑战。尤其是当组件逻辑复杂或数据频繁更新时,性能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React Hooks(如useMemo和useCallback)来优化组件性能。 解决方案 useMemo:用…...
Kotlin 内联函数深度解析:从源码到实践优化
一、内联函数核心概念 1. 什么是内联函数? 内联函数通过 inline 关键字修饰,其核心思想是:在编译时将函数体直接插入到调用处,而非进行传统的函数调用。这意味着: 消除了函数调用的栈帧创建、参数传递等开销。对 La…...
模拟太阳系(C#编写的maui跨平台项目源码)
源码下载地址: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wgxds/90789056 本资源为用C#编写的maui跨平台项目源码,使用Visual Studio 2022开发环境,基于.net8.0框架,生成的程序为“模拟太阳系运行”。经测试,生成的程序可运行…...
python中的继承和多态
Python中的继承 继承中的一些基础的定义 继承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性之一,它允许一个类(子类)继承另一个类(父类)的属性和方法,从而实现代码的复用(继承的主要目的)和扩展。父类…...
【计算机视觉】3DDFA_V2中表情与姿态解耦及多任务平衡机制深度解析
3DDFA_V2中表情与姿态解耦及多任务平衡机制深度解析 1. 表情与姿态解耦的技术实现1.1 参数化建模基础1.2 解耦的核心机制1.2.1 基向量正交化设计1.2.2 网络架构设计1.2.3 损失函数设计 1.3 实现代码解析 2. 多任务联合学习的权重平衡2.1 任务定义与损失函数2.2 动态权重平衡策略…...
vue访问后端接口,实现用户注册
文章目录 一、后端接口文档二、前端代码请求响应工具调用后端API接口页面函数绑定单击事件,调用/api/user.js中的函数 三、参考视频 一、后端接口文档 二、前端代码 请求响应工具 /src/utils/request.js //定制请求的实例//导入axios npm install axios import …...
MySQL 从入门到精通(五):索引深度解析 —— 性能优化的核心武器
目录 一、索引概述:数据库的 “目录” 1.1 什么是索引? 1.2 索引的性能验证:用事实说话 实验环境准备 无索引查询耗时 有索引查询耗时 索引的 “空间换时间” 特性 二、索引的创建:三种核心方式 2.1 方式 1:C…...
湖北理元理律师事务所:债务优化如何实现还款与生活的平衡?
债务压力往往让债务人陷入“还款还是生存”的两难选择。湖北理元理律师事务所通过案例实践发现,科学规划的核心在于平衡法律义务与基本生活保障,而非单纯追求债务缩减。本文结合实务经验,解析债务优化的可行路径。 刚性需求优先:…...
Day21 奇异值分解(SVD)全面解析
一、奇异值分解概述 奇异值分解是线性代数中一个重要的矩阵分解方法,对于任何矩阵,无论是结构化数据转化成的“样本 * 特征”矩阵,还是天然以矩阵形式存在的图像数据,都能进行等价的奇异值分解(SVD)。 二…...
【vue】vuex实现组件间数据共享 vuex模块化编码 网络请求
目录 一、vuex实现组件间数据共享 二、 vuex模块化编码 三、网络请求 模块化命名空间小结: 总结不易~ 本章节对我有很大的收获, 希望对你也是!!! 本节素材已上传Gitee:yihaohhh/我爱Vue - Gitee.comhttps://gitee.…...
红黑树删除的实现与四种情况的证明
🧭 学习重点 删除节点的三种情况红黑树如何恢复性质四种修复情况完整可运行的 C 实现 一、红黑树删除的基础理解 红黑树删除比插入复杂得多,因为: 删除的是黑节点可能会破坏“从根到叶子黑节点数相等”的性质。删除红节点无需修复…...
FHE与后量子密码学
1. 引言 近年来,关于 后量子密码学(PQC, Post-Quantum Cryptography) 的讨论愈发热烈。这是因为安全专家担心,一旦有人成功研发出量子计算机,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由于 Shor 算法的存在,量子计算机将能够…...
使用FastAPI和React以及MongoDB构建全栈Web应用04 MongoDB快速入门
一、NoSQL 概述 1.1 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局限性 Before diving into NoSQL, it’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raditional 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RDBMS). While RDBMS have been the cornerstone of data management for decades, th…...
C++:this指针
class date { public:void f(int i){} } 以上是我们定义的一个简单的类,这个类里面含有一个简单的成员函数,成员函数看似只有一个参数,实际上是两个参数,除了参数i以外,还有一个指向调用该函数的对象的指针——this指…...